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教育名家齐聚畅谈教育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6-10 17:46: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5月21日,由京华时报举办的“2015京华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新常态·育”为主题,聚集了来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等多个教育领域的专家、代表,大家齐聚一堂,畅谈新一轮教改背景下各种类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天,在教育新闻中心和京华时报联合推出的“身边的好老师”专栏开辟4年之际,《京华时报》对21位“身边的好老师”代表发放证书,表彰他们为的教育作出的贡献。

  ■2015京华教育论坛最具创新力教育新闻宣位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获理由:发布权威教育政策,立体解读服务。作为信息公开排名第一的部委,教育部新闻中心正在构建教育系统新闻的新格局,打造新闻的新航母。拥有数百万粉丝、图文并茂解读重大政策,司长网友、微博、微信立体化推送,真正构建起和部委间沟通的新桥梁。教育新闻中心

  获理由:创新宣传渠道,服务教育民生。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新闻中心运用多种手段宣传首都教育,整合传统和新优势,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资讯平台,用讲故事、读图表、看漫画等“接地气”的方式解读教育新政,成为政务宣传的最佳典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获理由:有围墙的是校园,没有围墙的是宣传。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大学,宣传部本来有资本坐享其成,但它偏偏没有。从招生到就业,学到科研,从对外交流到对内革新,每一步都通过宣传部被社会广泛了解,真正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高等学府的风貌。

  ■2015年京华教育论坛最具创新力高等教育领军人物

  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

  ■2015年京华教育论坛最具教育引领性区县

  市朝阳区

  ■2015京华教育论坛最具教育影响力区县

  市东城区、市海淀区

  ■2015京华教育论坛最具教育创新力区县

  市丰台区、市门头沟区

  ■“身边的好老师”获名单

  汇文第一小学张凯亮

  一七一中学许德昌

  八中汪艳

  市学校果征

  农科院附小谭丞

  北大附中

  北师大实验小学军

  芳草地国际学校张龙

  市第八十中学赵修瑞

  丰台区草桥小学尹春山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寇富农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郝晓娟

  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李勇

  昌平区第一中学陈

  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邢东平

  小学大兴分校孙贵合

  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王俊红

  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刘文波

  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崔海明

  平谷五中

  延庆一中陈金华

  □论坛特色

  最强嘉宾阵容助阵论坛

  今年是京华时报第6年举办京华教育论坛,延续了往年“高端、专业、多元”的风格,今年的论坛主题依然紧跟热点,从年度热词“新常态”为切入点,深入聚焦新常态下的育。

  京华时总编辑翟德罡在致辞中表示,从2014年到2015年,中国教育也迎来了新常态的。一方面,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考人数下降,出国留学人数大幅攀升,城市人口对教育均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的步伐从未停歇,新高考方案出台,探索基础教育学科,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升学制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启动,允许盈利性的民办教育……随着多项教育措施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已进入了全面提速期。

  新常态下的教育应该如何呈现?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届论坛邀请到的嘉宾阵容空前豪华,既有来自教育部、市教委、区县教委等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有来自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领导,以及多所京城知名中小学的校长,更有互联网时代下快速成长的在线教育创业者们。大家齐聚一堂,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共同畅想中国教育的未来。

  首设项表彰教育宣传创新

  作为最具公信力、影响力、力的,京华时报创刊14年来一直坚守着教育新闻的第一线,用最多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最好的服务内容和行业活动将教育界的声音用的视角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并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同时,京华时报也一直关注着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今年活动中首次设置了“最具创新力教育新闻宣位”评选,首批获得该项的是:教育部新闻办公室、教育新闻中心以及大学党委宣传部。近年来,这些单位在教育新闻宣传上不断创新,如教育部的“微言教育”官微、市教委的“首都教育”等微博、微信号,开辟了教育宣传的新平台。

  此外,今年还继续对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自2012年来,市教委和《京华时报》联合推出了“我们身边的好老师”专栏,向社会介绍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优秀教师事迹。4年来,报道的好老师已有百余位,他们中有默默扎根边远山区的农村校教师;有为残障孩子奉献青春的特教老师;有“身怀绝技”备受学生们追捧喜爱的名师……这些老师们组成了教育最为靓丽、鲜活的风景,是首都教育的先进代表。活动中,共有来自16区县的21位优秀教师获得了“身边的好老师”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为的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嘉宾发言

  教育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

  发言人: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

  2015年京华教育论坛与众不同,这个“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上个月末市刚刚完成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验收,标志着首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在2014年一系列的教育基础上,2015年市又推出了一系列深入教育的综合措施,紧紧围绕总提出的要求,关注学生实际的获得感,关注政策对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影响。

  憧憬未来,我们对首都教育充满信心,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本地完成基础教育消费,期待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教育供给。这种教育供给既包括公办的也包括民办;既包括线上也包括线下;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而本次论坛的结构也正是围绕着这样一种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关注学生未来对基础教育资源消费形成的一种方向,所以未来可以预见,的孩子会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教育供给。未来,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方式。像今年中高考当中的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包括贯通培养计划,都是这个方向的新探索。

  未来的孩子可能会更幸福。因为他的负担真的要减下去,这种减不仅仅在作业数量、上课的时间、考试的次数,更在于能力培养的结构上,体现在考试难度系数的下降,体现在学校治理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学生上课方式的变化,体现在课内的课程和10%课外的课程如何协调统一,如何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获得一生成长所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高校跨界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发言人: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风起云涌、日新月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些举措,其实是涉及教育领域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将对高校形成倒逼机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逐渐地向高等教育领域波及、延伸,直接触及到高等教育的。

  作为市属高校,既面临着基础教育的倒逼,也面临着在京央属高校的竞争压力。在新常态下,如何突围,“跨界”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今年二外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提出了“三跨”。

  第一是跨国。今年二外加入了外培计划,设立外语人才培养项目,今年将招收96名新生,未来他们将送到美国学院、巴黎高翻学院等6所世界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并有机会拿到双学位。

  第二是“跨校”。将市属高校和央属高校的资源有效的打通,今年将拿出101个双培计划名额,主要涉及小语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首都经济新常态下急需的专业。

  第三是“贯培”。这是教育领域内部的一个跨,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从初中生中直接招小语种的人才,用7年的时间实现贯通式人才培养,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今年二外一共拿到80个贯培计划,涉及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和语四种语言。

  □区县声音

  学区制教改元年

  东城率先拉开首都教育领域综合的序幕,构建起首都区域教育新地图。区域内1618名干部教师率先实现交流轮岗,教育优质品牌学校由2013年的54所增加到2014年的83所,优质教育品牌资源覆盖率达到80%。

  学院制培养选择权给学生

  就要从百姓最的解决择校问题改起。尤娜认为,造成择校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充分,分布不够均衡,且入学机会不够均等。

  为此,东城通过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走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的内涵式教育发展之,通过学院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和成长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未来教育发展与趋势就是要实现管理的一体化。尤娜认为,建立起管、办、评三者相互又相互促进的现代教育新型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是教育综合不断深入的重要保障。在综合伊始东城就建立了学区教育品牌化的共同发展机制、学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等五大机制,从而使学区与社区、学区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深度联动,成为推进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动力之源。

  跨校选课新模式

  在推进的过程当中,由于教育外部与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一些困惑和问题也浮上水面。尤娜表示,比如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是培养什么人的,怎么培养人的关键载体,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执行国家的课程,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课程设置计划。为此,东城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科目设置达到学时总量的基础上,给予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一定的课程设置自主权,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综合的关键,未来,东城将探索学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创新学段贯通的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形成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学院、学校、资源单位相互融通,学生借助学习平台跨校自主选课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集团集群成新常态

  2015年,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台在构建教育发展新地图的过程中,采取内升外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集团集群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策略,在综合和优质发展中打组合拳,成为丰台教育和谐发展的新常态。

  内升外引优质资源供给

  内升外引,扩大优质,满足群众在口上好学的需求是丰台深化教育的一大亮点。刘建华表示,今年,丰台将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纳入全区整体规划当中,大力推进一带两点多级的教育发展格局。在规划教育用地增加50%的基础之上,抓住城市化建设和旧村的机遇,统筹新建配套接收学校的资源,撤并相对办学困难的学校。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过程当中,加大实施内升外引策略,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在“内升”方面,继续扩大示范校和优质校向优质教育相对缺少的地区辐射。刘建华介绍,从3月份开学至今,不少优质校在优质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举办分校。比如,十二中到洋桥地区办了分校,十八中到左安门地区办了分校,丰台一小到西部的长辛店地区创办分校。从“外引”方面,丰台将教育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大附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本区。目前通过内升外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优质学校56所,共91处校所,占全区义务阶段教育学校总量的56%,可提供63%以上的优质学位。

  集团集群打造均衡新引擎

  丰台还推进集团集群发展的新模式,深化教育综合,打造均衡发展的新引擎。刘建华表示,在推进集团化办学方面,丰台发挥区级优质校、示范校的辐射模范作用,通过一校多址的跨区覆盖带动提高区域的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教育集团已建立12个,未来将建成教育集团24个。

  在集群化实验中,丰台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的配置,打造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区域教育发展的共同体。刘建华介绍,以方庄教育集群为例,该集群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27所,实施了建设、资源共享、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集群特色发展五大任务。在运行模式上,搭建了“方庄”教育集群云平台学习络,实现教育硬件、课程、师资和学生活动等资源共享。在课程开发上实施优势互补、共享、结合各校特色统筹开发区域精品的课程,建立集群的课程体系,推动跨校课程选修和学分的互认。在学生一体化成长上,通过探索集群学籍流动,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集群内有更多机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教育。

  目前丰台已经建立了教育集群8个,到2015年底,再建万丰、南苑、大红门、丽泽金融等4个集群,未来丰台教育集群将达16个。

  引进名校名师盘活教育资源

  门头沟区是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全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其中98.5%的面积都是山区。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门头沟针对优质教育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匀、教育现代化水平不高等现状,通过引进名校、名师优质资源,激发干部、教师内驱力等“盘活内存”的措施,实现让门头沟的孩子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

  引进名校扩大山区资源

  如何尽快赶上教育发展的发达地区?李认为,优质资源的引进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2014年,门头沟区绘制并且公布区域教育新地图,对山区和区所在地的门城地区分别进行了规划,争取实现每一个乡镇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初中,并且把初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集中。同时,将门头沟区所在地,门城镇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中南部四个地区,进行十二年或十五年一体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和规划。每一个教育带都有优质学校带动,优质教育的均衡布局。

  根据教育新地图的规划,门头沟引进景山学校、八中、附小等优质资源12个,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校长和特级教师,让老百姓在身边就能够享受到的名校、名师。同时,门头沟与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聘请北师大的教授当校长,了教授办学课程的模式。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我们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建设了三所市知名民办教育幼儿园,让百姓享受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

  激发教师内驱力提质量

  李认为,引进只是一个策略,而不是目的,必须通过自身的深化,才能使全区的教育获得发展动力。为此,门头沟通过加强学校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比如,校长的任期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校长三年一个任期,九年轮岗。教委根据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目标完成的情况,确定留任交流。按照新的任命制度,门头沟重新调整了全区60多位校长,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到山区担任校长,实现城乡人才的集中交流。门头沟还论资排辈的传统,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允许区级教师直接竞聘学校的副校级干部,降低一般教师竞聘学校中层干部的其他附加条件,加快了人才成长速度。通过“内外兼修”的措施,全区优质资源总量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加。门头沟大峪中学和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进入了市84所优质高中行列。

  京华时报记者张灵李琦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