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八一八画院秘藏齐白石画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5-9-20 23:49: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十年前的金秋九月,随着“草间偷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的开展,画院美术馆正式向拉开序幕。

  齐白石,这位二十世纪妇孺皆知的艺术家,用自己一生的艺术探索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与宽度,他所创作的诗、书、画、印都成为我们今天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留给我们的作品也深深的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白石老人生前的最后一项荣誉是担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画院(今画院)名誉院长,所以在他去世后,家属也将老人保存一生的珍贵作品悉数捐献给画院收藏。画院作为收藏数量最多、体系最完备的美术机构,如何更好的研究、展示、推广齐白石的艺术是我们的与责任,所以我们将院藏两千余件的齐白石作品分为十个专题,耗费十年之功策划组织了“画院秘藏齐白石系列特展”项目,通过一件件真实的藏品去讲述齐白石的艺术,去还原他的艺术人生。

  草间偷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 2005年8月25日—2006年4月25日

  草间偷活40.5cm×20cm 1920 年 纸本墨笔 镜心 款识:草间偷活。己未后之濒生所做,十二月二十日。 钤印:老苹(朱文)、木人(朱文)

  齐白石用柔软的毛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他笔下的工笔草虫,以纤毫毕现著称,甚至这些可爱的“小”的腿部、关节和触须都刻画的清清楚楚。为了使观众能够最近距离、最真实的感受这些细节,我们特意在展品旁边放置了放大镜,大家不但能清楚的看到每一只昆虫的细部,还能感受到白石老人用笔中“写意”的感觉。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对于这些昆虫已经很陌生了,所以我们还专门请昆虫学家具体考证了这些昆虫的来历和生活习性,使大家能够在掌握相关背景的情况下欣赏这些精细的画作。

  辛未国难,几欲迁移,岂止草间偷活,不独家山,万方一概,吾道何之?

  ——《白石诗草自序》

  草间偷活,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然而这句话却是源自齐白石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1917年,齐白石安宁的乡居生活被不断的兵匪之乱打破,甚至经常有人要他。无奈之下,年近六旬的齐白石逃离家乡移居。“吞声草莽之中,夜宿于露草之上,朝夕于苍松之荫”,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得齐白石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些弱小而无助的小昆虫,只能在草丛间偷偷的苟活于世。

  自家造稿——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 2006年4月28日—2006年10月15日

  铁拐李91.5cm×51.5cm 1927 年 纸本墨笔 轴 款识:丁卯正月廿又四日,为临街作画造稿,其稿甚工雅,随手取抱书之纸钩之, 他日得着作为中幅亦可。白石并记。

  齐白石在作品的题跋里常常写到“白石老人一挥而就”,让人感到他的艺术创作无比的娴熟与轻松,然而这份创作的惬意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背后隐藏着白石老人对作品构图的反复琢磨与勤奋。所以在“自家造稿”的展览里,我们将齐白石绘制的人物画与画稿、草图对比陈列,观者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未完成”之作与最后成品之间的变化与逻辑关系,甚至在有些手稿里还记录着衣纹的画法,人物手臂的,这批齐白石自存的手稿可谓是老人的“枕中之秘”,是他人物画创作的源泉和粉本,所以展示这些手稿是研究画家艺术创作规律的第一手材料,相对于那些日常所见的齐白石作品,这些手稿的集中亮相无疑带给研究者和普通观众更多的惊喜。

  借山娱目——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 2006年10月20日—2007年7月20日

  桃花源101.5cm×48cm 1938 年纸本设色 轴 款识: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长。穷恐居人破心胆, 挥毫不画打渔郎。戊寅,时居燕京城西,白石齐璜。 钤印:齐大(白文)

  “借山馆”是齐白石早年使用的斋馆号,意为自己笔下的山水均是从大自然中“借”来的,仅供用来娱目而已。说起齐白石的山水画,就不得不提起齐白石早年人生经历中的“五出五归”。读万卷书,行万里。从1900年开始,在湘潭本地小有名气的齐白石在友人的鼓励下走出,耗时十年进行了五次远游。边行边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不但如此,齐白石还将远游期间的景色绘制在自己的日记中。回到家乡后,他将这些实地的写生和感受全部融入到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至此齐白石的山水画面貌趋于成熟,形成了有别于明清以来文人在画室中创作的山水画。

  梅菊远思——齐白石笔下梅兰竹菊松 2006年10月20日—2007年7月30日

  朱竹139.5cm×38.5cm 1924 年纸本设色 轴 款识:樊山先生大人八十寿。时甲子十一月初一日,齐璜拜祝。 钤印:木(白文)、老齐(朱文)、白石翁(白文)、三百石印富翁(朱文)

  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画题材,画家常常以这些植物来形容君子的美德。出身木匠的齐白石也在寻求从民间画匠向文人画家的身份转换,不过他笔下的梅兰竹菊不仅有着文人君子般的品格,还更多的融入了齐白石自己坚毅不屈的性格,有着齐白石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另外,晚年离乡的齐白石定居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人愈老而思乡之感愈浓,白石老人只好将这份思乡之情深深的寄托在这些作品里……

  草泥乡里——齐白石笔下的水族意趣 2007年8月3日—2008年2月6日

  虾 134cm×33cm 无年款 纸本墨笔 轴 款识: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白石山翁并记。 钤印:木人(朱文)白石翁(白文)

  齐白石的水族画向来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那些时代记忆中的洗脸盆、暖水瓶都印满了齐白石画的小虾、小鱼,这些经典的作品和画面让观众看起来非常的过瘾,但是为什么齐白石的虾会画的那么好呢?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就想如何去解答这个问题?白石老人万年曾说“余六十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于是,我们便将齐白石所有水族作品进行时间梳理,重点挑选出那些画虾前后几次“变法”的作品进行集中的展示,让大家看到齐白石水族画艺术中逐渐变化的过程,也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一幅经典作品背后画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花能解语——齐白石笔下的花卉情趣 2008年3月28日—2008年7月22日

  鸡冠花135cm×33cm 无年款纸本设色 轴 款识:白石山翁。老眼朦胧看做鸡,通身毛羽叶高低。 客窗一夜如年久,听到天明汝不啼。白石又书旧句补画。 钤印:木(白文)、木人(朱文)

  “衰年变法”后的齐白石自创了“红花墨叶”一派,鲜艳、老辣的西洋红不但赢得了同行画家的认可,更是受到广大普通市民的喜爱。牵牛花、鸡冠花、牡丹花、玉簪花等等种类繁多,而且都是源自老人自己对日常花卉的仔细观察和写生,我们在展览里全面收集、整理了齐白石笔下的花卉种类与科属,并将这些花卉的实物图片制作成文献展板,使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实物花卉与画作的对比,去细细体会白石老人所提倡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追求。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 2009年11月18日—2010年11月10日

  齐白石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在行书和篆书。行草多用于画跋或书名,舒展大气,与画中形象相映成辉。篆书主要取法印章和东汉、魏晋南北朝之际兼有篆隶结体与韵味的碑版,康强有力,常用于题写楹联、中堂和横披。为了全面呈现齐白石书法艺术的面貌,以及书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在五十余幅书法展品的基础上,又增选了大量具有长文题跋和故事情节的绘画作品做辅助。展览中不仅可以清晰的梳理出齐白石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还为白石老人生平行迹、交游,以致心历程留下鸿爪。

  清白传家——齐白石笔下的蔬果情愫 2011年7月8日2012年5月7日

  清白传家图 136.5cm×33.5cm 无年款轴 款识:清白传家图。余少时衡山陈世珠画菜小册秘藏之,此时不知归谁耳。白石画此感记之。 钤印:白石翁(白文)老夫也在皮毛类(白文)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开拓了绘画题材的多样性,他笔下的蔬果画原来是许多文人画家不屑为之的旁门左道,但是白石老人却在这些日常所见之物中寄予了深层的内涵。白石老人的蔬果画洋溢着浓厚的“蔬笋气”和“家乡情”,他一生喜画家乡的青白菜,取其“清白”的谐音,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着自家后辈为人处世需自然质朴、清清白白的秉性,堪称齐门的“家风”。

  蔬果画背后蕴含着故事,又富于,是齐白石自己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另外,我们同期还展出了恽寿平、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同类作品,从而梳理齐白石绘画艺术借鉴古人、拓展新意、意趣的发展脉络。

  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

  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的金石心迹 2012年5月15日—2013年12月30日

  这个展览原来的主题名为“绝不回刀”,形容齐白石制印果敢力大,锋利坚挺。不过在举办这个展览之前,我们将藏于画院的三百余方印章进行重新考证和研究,剔除了几方并不属于齐白石篆刻的印章之后,发现画院藏齐白石印章的数量竟然是整整三百方,这正好与齐白石“三百石印富翁”的自号契合,于是我们便更改了展览主题。

  另外,为了改变以往印章展示的种种弊端,也为了更好的呈现“印”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印章实物与书画作品前后并置,这样观众即可以看到印章底部印文的具体刻划,还能体会印章布局与画面意境营造的内部关联。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 2014年1月10日—2014年3月18日

  己未日记22cm×15cm 1919年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晋 陶渊明

  人生若寄是指人生的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齐白石创造的艺术作品和文献手稿却是经典而又的。此次展览是齐白石系列特展的收官之作,也是最难用展览去呈现的一个项目,如何将繁琐而晦涩难懂的历史文献呈现给普通观众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后来我们发现无论后人如何评述,也不如齐白石自己讲述自己的人生更加有趣。所以我们用《齐白石》贯穿整个展览,以第一人称引导观众,让大家在白石老人娓娓道来中细细体味他坎坷而又丰富的一生。

  当然,除了常规的齐白石陈列展项目之外,我们还配合社会形势和广大需求,适时的推出我们最新的研究。比如在画院美术馆开馆五周年的时候,由中国文化部、市文化局主办,画院承办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召开,同期,我们在画院美术馆里举办了“真有天然之趣——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这个展览从画院藏的两千余件齐白石作品中精选出两百余幅,涵盖了齐白石艺术中的各个门类。在一层的展厅里我们仅仅用了两件作品:一件是工细精致的《小虾图》,画面上老人认真的写到“此小虾乃余老眼写生,当不卖钱”。另一件是逸笔草草的《砖纹若鸟》,题跋里详细的记录了老人在看到地砖上的磨浆印迹仿似一只小鸟时,随手取纸勾摹下来的故事。这两件作品很好的诠释了齐白石的为人之“真”和艺术之“真”,堪称经典。

  2008年举办奥运会之际,“齐白石·中国画——画院藏品展”举办,我们以齐白石为研究的中心和原点,不断散放式的向他的外围拓展,用一个个专题展览去探讨齐白石与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关系,我们纵向的梳理了出自“大匠之门”的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周思聪的研究展览,横向的发掘了与齐白石同时期的画家溥心畬、陈半丁、于非闇的展览专题,另外还开展了其他地区的美术大家如石鲁、傅抱石、关良、陆俨少……迄今为止,画院策划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项目已经举办了三十六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会以研究、展示、推广齐白石的艺术为核心,不断开展对于近现代名家和传统书画艺术的研究工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章关键词:国画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