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推荐明日秋分!看看专家提示的养生保健要点实用!

※发布时间:2017-9-22 20:12: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9月23日(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南方的气候也从这一节气起开始入秋。

  凉风习习,秋分将至,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调理正当时。佛山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曾莺主任中医师指出,秋季的养生调理也应时节,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市民可多学点养生保健知识,强身健体,安度多事之秋。

  秋分时节饮食贵在养阴防燥,市民可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品。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多样,其中秋梨、甘蔗、藕、荸荠、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佳品,可以多吃。此外,秋分时节还可适当多吃些具有降肺效的果蔬,如白萝卜、胡萝卜等。

  相对儿童而言,秋季还要适当强化营养,肉、蛋、奶等固不可少,还可多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

  秋季,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要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早睡可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因此秋分之后,睡眠时间应逐渐调整至早睡早起的状态,使人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以防秋乏。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自古流传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通过秋冻来适应时令变迁,切莫过早穿上厚衣物,尤其是广东地区秋季日照充裕,午间要及时减少衣着。不过对于体质虚弱的儿童,家长最好根据户外气温变化适当调整衣物,以免受凉生病。

  另外,家长可通过循序渐进的冷水洗浴法帮助孩子增加机体的耐寒力,进而减少冬季易发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3岁以上儿童可尝试冷水洗手、洗脸、擦身、冲淋和游泳等,刚开始时可先用与体温接近的水,然后逐渐降低水温,洗完后迅速擦干身体,并可用干毛巾擦至皮肤轻度发红为止。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能有利于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激发人体活力,使心情愉悦,同时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家长可带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周末可选择骑车、筝、秋游、登山等亲子同乐运动,既好玩有趣又能锻炼身体。另外,运动后要及时更换干爽衣服,多喝白开水补充水分。

  秋分正值平衡之时,曾莺表示,此时天灸最利于驱风散寒,鼓舞阳气,扶助正气,防病治病。小儿体弱多病多为肺、脾、肾不足,儿科天灸能重点调理肺、脾、肾三脏,在夏季三伏天灸的基础上,继续秋分天灸进行加强,更能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平衡。若能连续3年天灸,则更能巩固疗效!

  据了解,现代医学研究,天灸对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体质虚寒等,疗效显著。儿童生长迅速,体质可塑性强,天灸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佛山市中医院儿科开展天灸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也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今年的秋分天灸依旧采用本院自制的膏药,对不同患儿进行辨证取穴。籍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家长不妨带孩子进行天灸贴药,如果把夏冬季的三伏三灸比喻为体能的大加油站,那么春秋分天灸则为体能的小加油站,家长可于秋分时令为孩子的健康加油。

  4、天灸后皮肤微微灼热、瘙痒、疼痛均为正常反应,请放心贴敷,亦可少量涂抹万花油或本院制剂渭良伤科油减轻不适症状。皮肤潮红的消退时间约1-10天,期间请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切勿抓破皮肤。若皮肤严重起泡溃烂,请及时回儿科处理。

  6、接受治疗的当天清淡饮食,避免生冷、辛辣、煎炸、油腻食物及容易引起过敏的虾、蟹等海鲜。洗澡时切勿抓破皮肤。

  做法:银耳提前2小时用温水泡发,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泡发好的银耳;大火烧开后,加入小米,转小火,慢慢炖煮;核桃去壳去皮,待银耳煮至浓稠再加进去;加入适量冰糖,慢火炖至冰糖全部溶化;枸杞洗净后倒入锅内,关火,盖上盖子焖10分钟即可。

  儿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佛山市中医药学会佛山市呼吸分会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反应学分会委员。

  198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曾到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学习,擅长诊治儿童哮喘、急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疳积等消化系统疾病,长期致力于研究运用中医改善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体质,通过中医内外治法调节患儿体质的失衡。

  主持并参与《天灸防治儿童哮喘的作用及对IFN-γ、IL-4的影响》、《培元生金通窍汤治疗儿童哮喘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对5岁以下儿童哮喘缓解期维持控制的治未病方案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已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