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对人类的提醒、,是对人类的特殊关爱。这个论点往往令唯物主义医学工作者不愉快,不必在乎,唯物主义医学也是不断进步的,也有大量成分。几乎所有的疾病,其真实的内幕并非现代科学所演示的情况,譬如失眠症。
失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行为。患者有诸多理由需要入眠,可是又有诸多理由要求自己不能睡眠,不能入眠的理由战胜了入眠,于是失眠了!
需要睡眠的理由无非就是那些所谓的健康危害,或者是当事人的某些特殊理由,有人因为早起赶火车,所以要求早入睡,也是理由。不管科学如何,当事人依然我行我素,不能入眠,好像在意识中存在着更加充分地不能入眠的理由。
揭秘之前,先要明确一点,失眠不是熬夜,不要把夜以继日的工作者误会为失眠者,晚上打麻将的人,通宵达旦,不属于失眠者。
现代医学以为失眠危害健康,且列举了大量的数据给以证明,失眠者不得不认同,确实是那样:晚上睡不着,白天昏沉,面容憔悴,眼圈乌黑,脑转耳鸣,确实是危害了健康的样子。然而,实质却总是与大众观念相,现实中存在一个有趣的规律,每当大众都明白的道理,其实往往离道甚远,比如说,人们普遍以为股市有利于买进的时候,恰恰就是股市暴跌时,中国大妈疯狂的购买黄金时,便是黄金套人的时候到了。
失眠是开给失眠者的药方,而且是最佳药方。为了当事人的行将,有一张药方叫做失眠,这个药方行之有效,人见人烦,恰如良药苦口。
药方标本兼治,先失眠者的记忆力,让他健忘。失眠者果然健忘了,效果杠杠地,表示药方首战告捷。只要失眠者出现了健忘,失眠的效果便有了,此人距离的危地也就远了些。
生命莫不具备趋利避害的天性,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存在的工具,如果失眠是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产生,那么失眠必定属于天性作用,是为了生命个体的长久存在而发生的心理行为。
当事人体内存有大量的垃圾,需要清理。先给垃圾来个定义,垃圾就是放错了的资源。譬如黄金,属于资源,放到肚子里便是垃圾,而且是高危垃圾。“无益”是垃圾的基本特点,“有害”是垃圾的延伸作用。失眠者的记忆中存有垃圾,垃圾数量已经高到了危害生命健康的程度了,必须加以清理。
人格系统是由显意识构成的,显意识属于已知的意识,简称“知识”。人类居于天地中心,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的天性,天性系统与生俱来,其中的含量无穷无尽,囊括所有,我们称之为“潜意识”。人类在没有开发潜意识的时候,不存在人格,没有人格的人类,与无异。
人类之所以异于,恰恰在于人类善于开发潜意识,进而彰显意识以形格系统。也有开发潜意识的能力,却与人类的开发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其微乎其微的程度,几乎等于没有。
人之初,无限接近于,于是随机赐给人之初一个属相,犬马之类的,作为记念。这个名号将伴随此人终生,以记念那个无人格的阶段,同时人人,莫要忘本。
失眠处方总是发给有知识的人使用,或者说,失眠总是有人格的人。傻子基本不失眠,因为傻子无限接近于人之初,也就是。有人目不识丁但不是傻子,这人也是有知识的,也有资格失眠。获得失眠资格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荣誉,标志着此人已经具备了人格,已然异于,起码不是个傻瓜瓜。
一套人格配一套,堪称如一,需要说明一点,如一是个中性词语,可褒可贬。譬如一人从思想到行为都恶劣,坏透气了,也是如一。如一的人不会失眠,偶尔睡不着觉,也许是恋爱了。
若要促成坏透气的人失眠,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指出其人的善点,哪怕是呢,只要勾起了其人深潜的,这个人必定会因为发现而失眠。所以,惩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其人善点,只要这感觉到了自身潜在的,你就等着看戏吧,不几日就能造出个面容憔悴,眼圈乌黑,脑转耳鸣的家伙。
失眠者必定出现了不一,也就是人格系统与不般配了。每个人不可能有两套,连体儿属于多人多体,并不与此论矛盾。每人必备唯一,当下不一,表明此人有了多套人格,或称作多套知识体系。
一套人格自成一系统,以显示人的。其实,真正意义的是不得而显的,人格所的只是世界的一个,为了区别有形,我们也以约定俗成的称谓,将人格所构建的显意识系统归为的称谓,随大流称呼吧。一套人格一个。
多套人格生成了多个显意识系统,即“多个”,因为多个共享一套,于是出现的悲剧,亦即“”。
具有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简洁的说,就好象多个灵魂附在了一个人的上,这些不同的灵魂其实就是那些多套人格所生成的,是很多不成体系的知识所变生的东东。知识的作用如此强大,强大的足以人的。有人攫取了海量的知识,却了,知识果然有用。
一生博闻强志,南怀瑾先生阅书十万卷,没有,而且成就了一代师,知识果然有用。有人读了三五年书本,不过区区百把本书,便有的兆头,这是怎么一回事?把各个知识统一了,而的各个知识系统却各自为政,始终未能统一,好像处于战乱状态。世界本源唯一,所有的潜意识都是从本源生成,不管潜意识的量有多么庞大,总是一个纲纪,一个源头。
知识不过是潜意识大海里的一滴,所有已知的意识都是一源,从哪里来,还从哪里去,这是,归一知识系统是,归一,简称“违法”。违法必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世界统一的象。纷纷扰扰正是一团乱象,内乱致外乱,身体要乱套。
并非生而知之,也从启蒙始。与在启蒙阶段,一个起跑线。圣与疯的差别,只在一个“礼”字,一字之差,天壤圣疯。礼,是天地,是天地的准绳,是规矩,越礼便是违法。
学习,先虚其心,不用心,其心便会任物的自动模式,简称“任其心”。合礼则入心,不合礼则拒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句可谓心的自动模式,意思是说,不要让心中住下任何东东,空空如也。若是有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心中有了成见,带着成见去任物,是为。导致心不正,心不正,其生意也不正,即“意不诚”。心不正,意不诚,的是自欺模式。
心中虽无,却能有天下;心中虽有,却能失了天下。不要以为心中无便是无,心中有便是有,心中无必然得有天下,心中有必然失了天下,所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为人之必备第一礼。见此句,感觉很绕,于是给了一个方便法--亦即“谦虚”二字。
了“心无”的自动模式后,与与共生活在一个下,当吃则吃,当喝则喝,与无区别,与百姓同乐,任由心的自动模式做工,即“美其食,乐其俗,任其服。”这里“任其服”不要误会,是任其心服有天下,不是随便穿衣服饰。
圣的自动模式,与相处,谓之格物,格物所得,谓之知识。凡是符合天地的知识自然被心纳入,凡是不符合天地的自然不被心所纳入。符合与否,便是礼之有无,合礼则,不合礼则心不得。
之治虚其心,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以眼耳鼻舌身意诸六识格物,体验,亲近,谓之“实其腹”。心有所得,却不私有,不知有得,常常保持心虚状态。心有得却不记得,谓之“弱其志”。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忘却。
如是治学,注重礼学,虚心而受,不自满,不,非礼不听,非礼不见,非礼不言,心之所得合礼。
起初也是一颗虚心,也能快速获取,及至有了些许,却就迥异于的治学之法了。凡俗人因为诸多社会与家庭原因而承袭来的,产生了自满心理,起初良好的虚心状态,因为有了些许的填入而变的不那么虚心了,其人感觉自己有了成绩,心里有了些若有若无的骄傲和底气。
但凡俗人,总有些攀比嫉妒心理,因为的熏陶,凡俗人往往有于别人之上的,唯此高人一等,方能自己的自卑心理,凡俗人想要证明自己能行,以达到其深沉的报复目的。凡俗人常有这么一句口头语:“哪个人不是这样啊!”瞧瞧,这就是攀比心理。失眠当事人不服气,天下失眠的人多的海了去,难道都是这个心理?瞧瞧,这就是攀比心理。先不要懊恼,鼓起勇气向下看吧!
本文没有贬低凡俗的本心,谁人不是从凡俗生来,纵然成就了,也是根生于凡俗的父母,凡与圣,其实是从凡入圣,不经过凡俗中的,难为圣。打造一名,需要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所以成圣,原因在于其根基,根基在父母,天下谁人不是父母的子女,谁人也会成为子女的父母,做不得,做个的父母吧,或者再退一步,做个的祖父母吧,不要灰心。
谦虚己心,以学,这是的治学。凡俗人也学,也求上进,但是,两人的学习目的完全不相同。学习的目的是明明德,学习的目的是名与利,考取,博个封妻荫子。
生活在的大妈们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会考试,更没有文凭,却不耽搁这些大妈们拥有强大而热烈的名利心,你可千万别瞧不上她们,她们的自尊面子很值钱,她以为。攀比心往往发生在同类之间,很少有人与犬马攀比,攀比心理发生在同类之间而且是差不多情形的条件下,比如同学之间的攀比,大妈与邻里大妈的攀比。大妈们的攀比内容广博,孩子的出息;比一比,地里的收成多寡,比一比;甚至自家的猪羊生了崽子,也有与邻家猪羊下崽多少比一比的必要,不攀比一下下,心里不放心。若是人家的猪羊多下了崽子,大妈或许不服气,凭什么!一样喂猪。
大妈的心思你别猜,猜透了大妈的心思,显得大妈太可爱。大妈就是这么可爱的孩子气,邻家多一个猪崽子的事实很令大妈不服气,貌似咱家的大妈哪一点也不比人家差,唯独这个猪崽子,很令大妈有了失败感,愧不如人呢!大妈是个要强的大妈,处处不能落后,却果然落后了,大妈处处不落后的人格系统受到了挑战与,大妈的人格系统不能接受落后邻家大妈的事实,却又不得不面对已然落后的事实存在,大妈已然落后的思想在固有的不能落后的人格系统周围挥之不去,大妈失眠了。
上过几天学的人,不攀猪崽子了,不是上了几天学吗!攀比猪崽子事宜貌似很无趣,于是上过几天学的人,了另类花样的攀比模式。攀比学习成绩,是最普通的攀比,你若能考90分,我也能行,不就是努力加把劲的事吗!果然能行,不但考了90分,甚至考了九十多分。于是,攀比同学的人很满足,老师家长也夸了赞了,不错,有上进心。得了夸赞的同学信心大涨,以为自己很能行,且顺其自然的以为自己没有攀比心,而是上进心,或者是善于学习别人优点的素质。确实如此,本人经过努力,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是善于学习的优点,不是攀比心。貌似很合理的心理总结。
其实,我们上当了,这是典型的攀缘心,是嫉妒心与急功近利的共同合成的一种恶念。别人考90分,是自觉,你考90分却不是自觉,而是名利心。别人的90分,是对学礼知礼的事实肯定,而你的90分,毫无自觉性,充其量不过是得了个满足心的画饼。
别中并没有90分这个成绩,而你心中却先有了这个成绩,并且将这个成绩作为重要的目的对待,为了这个目的,虽然勤奋努力,却已失了问学之礼,须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为生命第一礼。目的,便是心中的执著,失礼了。
生其心而虚其心,格,意会普天下皆为一气,不可分割,不可孤立对待。所有的知识都是一气,须以一道贯通之。明乎此义,始得问学之味。《道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讲的就是此意。
都是天地生,不能自生,非但不能自生,天地也不能自生,万法都是气的聚散离合,人的智慧也是天地生,格物所生成的,也是天地所生。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成绩属于自己,人只是在天地间走一遭,相对于光阴而言,人只是漫长光阴中的一枚过客,而已。
攀比心是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立比较,然后给予高下或优劣的主观评判,继尔根据评判结果为自己定位,同时获得与定位相符合的情感。
强调一点,攀比心理完全由单方操控,被攀比者并不知情,评判结果也由单方给出,施与攀比心理的人既是当事方,也是裁判者。整个攀比事宜、过程都是秘密进行的,被攀比者毫无准备,甚至没有资格知哓评判结果。在攀比过程中,被攀比者所能体会到的,无非就是被嫉妒羡慕,或者被轻薄,等等。
某甲静静的坐在水边,手持竹杆,杆端绑细线,长长的垂向水中,某乙见了,以为钓鱼,于是驻足而立。某乙立的久了,并未见到鱼儿出水,有些不耐烦,想要离开了。就在某乙拔足时,某甲恰好钓上了一条大鱼,鱼之大,足以令某乙咂舌。某乙于是也造了钓竿,想要钓获大鱼,且果然钓获了大鱼。某甲将大鱼捧在手里,端详了一回,把大鱼送还了河水里,然后某甲离开了。某乙见状,表示不解。某甲注重的是钓,品味钓鱼的过程,享受的意志;某乙注重的是鱼,目的在于结果,自己扮演的是钓鱼的工具,某乙是为攀缘心。
只要不是发自本心的心理行为,都可以归为攀缘心。明心见性的人告诉:号可以见性,于是人们孜孜不倦的号,这也是攀缘心。
生命的目的是修身,直至见心,见心之前,皆为我用,用来观照自己,通过观照,正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自己的镜子,自己之与,好比是自己照镜子,不同时空下的自己,会有不同的影像显示,就是自己在不同时空下的各种影像。也就是说,我就是,就是我,我与是一不是二,并无可比性。哪有自己攀比自己的道理。
亲人照自己的内,陌生人照自己的外,朋友照自己的内外之间,不同的人照各方面的自己。亲人又分别照自己,子女照的是过去的你,父母照的是将来的你,爱人照的是当下的你,子女,夫妻,父母,便是自己的前世,今世与,也称作“过去心,现在心与未来心。”三生只在方丈之内,何必外求。
格物以观己,人人具足八万四千面,有八万四千个角度观自己,便有八万四千法在自己身畔,心在八万四千法之内,从任何一门都可入心,入心即可明心见性,所谓“八万四千,皆回归原本。”
我即,即我,不分彼此。若是攀比以决高下,岂不是?观物即是观自己,物在即我在,观物即是观自在。在我看来,是我的象,在看来,我是的象,于我,互相取象而已。大物为大象,小物为小象,天地,大象小象而已。黑以白为象,高以下为象,外以内为象,阴以阳为象,互相为象。
我与相处,也可称作“三人行”。三人代指,我与处,谓之“榜”,是我的“样”,榜样也称作“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格物,便是“师从物”,以物为师,以为师,借为师,以鉴自己,即“借鉴”之义。格物以鉴己,物善则从之,非善则去之,“去”为远离义,佛云“对恶性比丘,宜默而摈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义。其善其不善,“其”指的是自己,通过物来照镜子,以观自己。攀比心与师心的区别,在于攀比者将物看作异类,将自己与割裂区别了,以为自己是自己,是,将自己与比较而分高下优劣。
生命包括生、死、之间,是两个点,在时空中不过是昙花一现,人生百年指的是之间的过程,如果生命以终极目标为乐,那就是以“死”为乐,作死。
所谓弱其志,是人们不要踌躇满志。之志在于长长的过程,以生命的过程为志,即“立长志”。若是以终极成就为志,是为“立大志”,因为志大,难免会忽视过程,疏于细节。因为志大,生命之材会出现疏忽,所谓“志大材疏”。志大与材疏,是关系,志大必然材疏。
生命存在的每一时刻,是为弱其志。人们对这句话早已司空见惯,甚至腻歪了。“生命存在的每一时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活在当下”。若要感觉到当下的活着,须要照见自己,若要照见自己,需要镜子。找到那个镜子,就是找到了当下活着的自己。
生命时刻活在并存的里,,即“环镜”,生命周围的镜子环成一个圈,四面八方都是镜,环绕着你,照吧,八万四千面镜子。都为我备好了,给我当镜子用,我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然后我从镜子里反观己身,一层层的向内照,直至照见我的本心,即“”。孟子云:“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爱惜生命存在的每一时刻,就是让人爱物惜物。人物是精华,爱人就是爱惜自己,因为,人人都是自己的镜子。陌生人为你照外相,亲人为你照内相,内外之间,有朋友为你照。
陌生人之所以成为你的朋友,是因为你的身体内外之间缺少一个朋友。朋友成为了你的亲人,也表示你心中缺少一个亲人,或者是,将要失去一个亲人。不把陌生人轻易发展为朋友,是因为你已有足够的朋友供你。一个人到处交朋友,恰恰表示这个人没有朋友,而且,新交的朋友也会很快失去,从而总是保持缺乏朋友的状态。
除了自己,无他。所谓的不过是环绕在自己周围的镜子,身外无物。攀比心了“身外无物”这个简朴的道理,攀比心以为自在,把自己游离于之外了。攀比心时刻感觉到你我他的各自存在,执著于分别,从而导向显明的比较心。人本来就已具足全德,却因为分别心,而执著于外求。
一句,念到明心见性,这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唯有发自内心的,方能成就。第一个念的人成就了,然而,所有跟着念的人却永远不会成就明心见性,因为跟着的人是为攀缘心,并非意志。
在,以为师,不在,以礼为师;佛在,以佛为师,佛灭度了,以戒为师。礼与戒,实则一码事。
攀缘心把自心,以贪念为师了,追逐外物的光华,以获取结果成绩为愉悦,以满足贪念为乐,以不满足为恨。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不以为然,错把追逐高远理想目标作为。
人们勤奋努力的学习,为了父母,为了亲人,为了获取一技之长,为了谋取社会地位,为了成为人上人,诸如此类的为了,统统归为攀缘心。普遍以为考取,封妻荫子,光耀祖,这些劳什子,其实并未展现生命的自性。
嫉妒心是攀缘心大家族的一员,嫉妒心,几乎发生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譬如有这样一种心理行为:当事人是个勤奋上进的人,每当别人有一长处,立马就看到了,而且很快会把这项长处学到手,看到别人读了万卷书,自己也去读万卷书,只要别人知道的知识,当事人也一定废寝忘食地要知道。对于这种人,大众是给予赞美的,以为这种心理行为堪称“见贤思齐”,其实,这是对当事人的误会。
处处跟着他人学长处的人,其学习动力源于内心极端的嫉妒心。这种所谓的上进心,其实是一种另类的嫉妒心,这种心态不能自己落后他人,如果在这种人的生活中出现了某些落后他人的事实,此人常痛苦的。痛苦来自于不甘心落后,为了祛除这痛苦,此人必须要消除这种落后差距,哪怕是表面上的与先进者等齐,也能聊以。于是,此人此心勤奋努力,紧紧盯着先进者的成绩而,直至获取了事实的对等成绩而释然。为了消除来自内心的不可的油然而生的嫉妒心,此人勤奋着,努力着,同时也获取了大众的赞誉,直至会获得了博学的名号,表面的而已。
他人读万卷书,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感觉书中的乏味,直至最后读到无书了。持有嫉妒心的勤奋者只是模仿读万卷书,以读了万卷书为成绩,以博闻强识为炫。他人读书,读到最后学会了读心。而勤奋的嫉妒心读书,越读越多,只求数量,并不检点,胡乱在身心中,就算完事,一堆垃圾而已。我在临床见到的这种人太多太多,七老八十了,还在戴着花镜抱着书抠字眼,貌似活到老学到老的架势,其实是百无一用,书虫罢了。
读书的目的不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格物。好比说,我要了解泰山,单凭个人的身体来体验,必然难以做到知晓泰山的过去未来,我要借助对泰山的体验来为我所用。体验泰山,最接近泰山原形原貌的知识,莫过于人的,鸟兽虽然也有关于泰山的体验,却并无有文字记载作为凭据,于是,我只能看别人如是如是观,或者是言传给我,或者是文书给我。
泰山高度,我个人无法测量,必须通过读书获得。而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晓泰山高度,我的目的是获得个人对于泰山高度的认识,进而格物泰山与其他山的差别,以便有朝一日,当我面对泰山时,更加清晰泰山的形象。清晰泰山的形象也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的终极目的是通过知泰山而知我,即“知彼以知己”。
读经典,因为经典是圣贤的文言,记载的是圣贤的心语,唯有圣贤之言,才更加真实。譬如泰山高度,人人一个数字,唯有圣贤关于泰山的度数最合礼。秉承圣贤的心语,将圣贤记述的秩序说法了然在胸,然后,去面对泰山,亲临其境,一一印证,如此,是为笃行。
皆备于我照,圣贤书也是,圣贤所言对格物所得作了简朴的总结,凝炼了之同,尽善尽美,几于道。
读圣贤书,如同圣贤在我身畔,圣贤书所言皆是礼,除却礼,无他言。读书只在读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读。依礼而行,与相处相照,便可直追圣心,便可几于道。读经典,依礼而行,处,循圣,端正视听,以观照自心。
问学而修身,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明心的成就只是水到渠成,不必于结果,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人钓鱼,也得鱼也不得鱼,其人所得在渔而不在鱼。攀缘心不明就里,以为得鱼的钓者有术有道,于是欣然来学钓鱼,并不在乎那未有得鱼的钓者,以为钓不到鱼就是无术无道,于是不学无术者。得鱼比作术,渔比作道,攀缘心学术,不学无术,堪称买椟还珠。学术界,其实是攀缘心之界。
于技术的人,谓之“工”,工有上中下三等,纵然上工,仍然离道甚远甚远。工于术,此工或可具备了术,此工便可称作“工具”,学术界长于制造工具,并不长于得道。工具甚多了,博士们硕士们学士们,基本括在工具箱里。
工具也称作器,各种器组合起来做工,谓之“机器”。学术的目的只在“成器”,人们赞誉某某成器了,其实是可悲的的事,若是真读书,或许听说过“君子不器”的吧!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生命既有,必然会身不由己的生出意,意也会身不由己的向外开拓,渐渐长成大意,大意活泼洋溢直到精彩时,便是此心放逐到了极点,此时便不可再放心,须将“放心”收回。收放心,是为礼。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