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百家姓之方氏源流 —— 行方鲠性亮直方姓也

※发布时间:2018-3-7 17:59: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据《四修石曲方氏谱》记载:“宋潜溪濂曰:方姓始自方雷氏。方雷氏者,西陵氏女,轩辕之正妃,是为嫘祖。或曰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因以为氏。”

  在历史典故中,方雷是炎帝的八世孙榆罔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而这嫘祖的父亲,正是方雷。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而封方山”,其便以山为姓,曰方。

  “周宣王时,叔为将伐玁狁,有大勋,赐食邑于洛,故世望于河南,方氏由是著于天下,然未散迁于江、皖、闽、浙间也。”这里说的“为将”者,名为方叔,是周宣王时的贤臣,亦是方氏始祖方雷的六十三世孙。

  方叔曾先后征伐淮夷,击退了北方少数民族玁狁的,又率兵车三千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在《诗经·小雅·采芑》中,寥寥数词描绘了一幅方叔作战之波澜壮阔的场面——“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为了表彰其功,周宣王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而后,更有成语“望隆方叔”,意为对方能有如方叔一般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西汉末,新莽将篡立,有司马府长史名紘者官吴中,度天下将乱,乃避居歙县之东乡,遂家焉。”后来,方紘生有一子为方雄,方雄又生三子,分别为方侪、方储、方俨。

  其中,方储又被称“仙翁”,生有三子为方缵之、方宏之、方观之。“子孙繁衍,遂分三族。严、衢、婺、越之方,缵之之后也。徽、宣、池、秀、湖、常之方,宏之之后也。莆田、、滁阳之方,观之之后也。”也因此,在《方氏源流附考》中有言:“按方回《桐江集》所载天下之方,姓皆出于歙县。”

  而方缵之之后,“至唐咸通中,有号玄英处士者,名干,字雄飞,以诗名,居睦之白云原,后隐越之镜湖以终。五世后,复自越迁睦,子孙号为九房,布列于浙河之东,多仕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二年,钱俶纳土,有自睦徙台州黄岩者,曰二四府君,自是黄岩始有方氏焉。”

  《石曲方氏五修谱》记载,石曲方氏一世祖方天成,约生于宋理嘉熙三年(1239年),原籍福建莆田。元六年(1302年)间,因祖籍之地地少人多,便率领五十余户方氏子孙约一百三十人,经时任台州达鲁花赤与黄岩县令木八剌共同批准后,翻山越岭从仙居夏阁迁至洋屿(当时叫“灵山”),在此斩木为房,结草为庐,就地安家。

  方天成至洋屿九年后,在其五十一岁时,得有一子,起名为方宙,即方氏至桥后的第二世。后因洋屿地稀物薄,方氏族人再次迁徙至不远处的方家垷。

  后,方伯奇娶妻周氏。1315年,其长子出生,取名方国馨。1317年,次子方国璋出生。1319年农历八月十六,方伯奇三子方国珍出生。据桥民间传说,方国珍出生时,与方家为邻的桥洋屿山一夜之间变得苍翠欲滴,而且绿得有些奇怪,只见山顶上的一片绿树呈圆形,像一位大将军头上戴的大头盔。后据《(光绪)黄岩县志·方国珍始末》记载,方国珍“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确与不同。1321年,方伯奇四子方国瑛出生。1323年,五子方国珉出生。此后,方氏兄弟五人“咸有膂力,以鱼盐为业。”

  在《石曲方氏五修谱》中,方国珍位列四世。“国珍公(1319年-1374年),又名谷真,石曲人,元末浙东农民起义军……为元末最早的起义,领广西行省左丞,后留居京师(今南京),明洪武七年,病逝。”

  日久岁深,石曲方氏谱随历史迁徙而不断更新书写,直至明成祖朱棣下诏捕杀方孝孺亲族,“被杀者多达873人,被贬戌荒而死者不计其数,遭此,导致方姓更名改姓,四处逃亡”,石曲方氏谱也因此自七世至十三世为空白,断代七世。

  这一段经历,在《四修石曲方氏谱》中有明确记载——“有明社屋,陵谷变迁,兵燹,谱牒散失,自唐至今,世系罔考,故先代公以国初肇基公为始,不复拉述远祖,然其源则出自莆田之方,为国珍后,无可疑者。”

  相传过去,桥十里长街皆沿河而筑,供人行走及纤夫拉纤用。在去往泽国的口附近有一个大洼地,成年累月积水盈盈,被过往行人叫做“石窟”,后来就成了地名。石窟附近的街道和石板道,折东延伸,成“7”字形,而且弯曲幅度很大,这里便被命名为“石曲”。据石曲方氏谱记载,自方国珍“卒于南京邸第”后,其“子孙仍转黄岩石曲……自是黄岩石曲,始有方氏焉”。

  石曲后方,位于如今的南小学附近,是石曲方氏老宅所在地,也是许多方氏——村人居住的地方。48岁的方崇进和44岁的方崇飚都说不清老宅被拆的具体年份,他们只记得,“是在桥吉利大道扩建的半年前”。

  那是一处“被称为三台九明堂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青砖灰瓦,寂静森肃、檐角飞翘,几百年的岁月沉淀丝毫没有折损它的恢弘。在他们的记忆中,从门房边的石鼓到门楣上的柱子,所有的雕琢都繁复精致,栩栩如生。

  在这样的一个大院落里,每户人家大都分有两间阁楼。穿堂而过,方崇进的家就在正房左边第一间,方崇飚的家则要再往里一些。

  太阳西移,天际遥远,暖暖的余晖给老宅的墙瓦镀上了一层薄薄的余晖。炊烟袅袅,母亲招呼“吃饭”的声音传来,岁的方崇进正带着一群年岁相仿的孩子,在老宅二层的阁楼上爬得欢腾。有孩子爬了一半,不敢往前,直说“太黑了”,方崇进却咬着牙,声音坚定:“有什么不敢的?继续爬!”母亲迟迟见孩子不回家吃饭,又听见楼上一阵杂乱的声音,便拿起房门边的长竹竿朝上捅,“快点下来吃饭!”方崇进多半是不听的。有时,气急了的母亲会站在院里骂他。他便一溜烟爬上院里的大树,扮着鬼脸叫嚷:“你来抓我呀……”

  在下雨天,宽大的廊檐把整座方氏老宅遮挡在风雨之外。大人们不外出干农活,就在檐下走家串户,聊天打牌,时光。小孩们则聚在一起,在一块块大青石板铺成的地上,玩跳房子、打弹珠、跳皮筋、打乒乓球等。碰上刮台风下大雨,在大院屋檐下、道地里,会形成很深的积水。这时,就会有家长在大雨初晴时,拿出家里的浴桶当小船,让孩子坐在里面戏耍。

  儿时的回忆总是美好的,而让方崇飚印象最深的,是大院里一台十几寸的彩色电视机——拥有者是在粮食局工作的一位王姓老人。这是那个年代的大院里唯一一台电视机,也是方氏最好的食粮。晚饭后,老王搬出一张桌子,抬出电视机放在,村民们个个翘首以盼,早把他口围了个严实。

  “电视其实没什么频道,来来去去就几个台,但这是我们晚间唯一的娱乐节目。”方崇飚记得,最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是《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一直到晚上九点后,村民们慢慢散去,老宅才真正静谧下来。

  光阴如水,石曲的“石窟”早已被填平,也修成了一条平坦如砥的水泥。老宅早已不在,边的“苑”是如今人居住的小区,一幢幢别墅式构造的房屋鳞次栉比。1995年,这里被浙江省委省授予省级小康示范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