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此次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中国青年报》9月3日)
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明确提出要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及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这很好,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其中,能否切实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将影响职称评审的成败。只有创新评价机制,实行同行评价,才能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贡献。但同行评价在现阶段也存在问题。最近报道,国外学术期刊撤销了数十篇国内学者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价造假。这种情况,在国内发表期刊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就更普遍,这为学术同行评价的推行制造了阴影,如何杜绝同行评价中的弄虚作假,在人情、关系盛行的中国,是一大挑战。
其实,这不是同行评价的问题,而是同行评价推行不彻底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同行评价,是在教育和学术行政化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号称是同行评价的机构,如学术专业委员会,还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比如,专家委员由行政机构聘任,委员会的运行不,结果同行评价容易被行政和利益因素。
我国中小学职称评审制度的另一问题,是职称和待遇紧密挂钩,且一旦评上职称,就很难再被取消,这并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这次职称评审,提出职称评审要和岗位结构结合,不能脱离岗位进行资格评审,这有进步意义,会让职称的“职务色彩”更浓,但是,还不彻底。必须意识到,我国职称制度本身,就是行政评审体系,职称是行政机构管理、使用、评价人才的手段,总体行政评审框架不打破,只是在一些操作措施上进行调整,无法改变制度性的弊端。这就是职称,并不被基层教师看好的原因。像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只是在同等条件下,向农村教师倾斜,这对农村教师来说,貌似好事,却没有多大好处。在艰苦的农村学校,要取得和城市学校一样的成绩,谈何容易,真正重视农村教师的评价,应当是过程性评价,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付出,而不是只看“结果”,另外,对于农村教师,不能把待遇和职称挂钩,而应与农村教师岗位对应,只要在农村教师岗位工作,就应有超过城市学校同样岗位更高的待遇,才能解决农村学校吸引不了人才的问题。
观察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和评价,根本没有评职称一说。通常实行教师年薪制以及终身教职制度。其中,年薪主要由工作年限决定,而终身教职是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后通过严苛的考核,获得终身教职后,学校不得无故解雇。这两项制度,保障了教师的待遇,也给了教师自主教育的空间,非但没有“养懒汉”,反而激励教师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我国过去1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都在强调打破教师铁饭碗,引入合同制,并通过职称将教师分出高低等级,但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好,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而社会形象也不佳。(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季建业的情人马宁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