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投资时机> 文章内容

瞄准绿色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大胆探索 看津南如何解题

※发布时间:2019-2-27 4:42: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辖区面积的85%划入生态屏障区如何建设?传统产业急需升级如何进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生态人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津南区在奔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临的三道现实难题。

  8月23日,市委、市在津南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津南区紧紧抓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决策部署上来,以绿色生态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质量效益提升,开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子,为全市提供示范作用。

  从哪儿入手,如何解题,这犹如对津南区进行的一场考试。写好这份答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前提。津南区委、区反复研究,决定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大讨论活动,解决怎么认识、怎么定位、怎么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8月底至9月中旬,记者在津南区实地走访一些村镇和企业,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正紧紧抓住生态屏障建设这个重大的发展契机,拿出“绣花的功夫”,满怀信心,满怀憧憬,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上积极探索,奋力前行。

  全市生态屏障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津南区辖区面积的85%被划入绿色生态屏障,其中一级管控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3%,涉及29个村。如此大体量建设,对于曾经有着“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困扰的津南,是一次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机遇。

  在北闸口镇义和庄村,对于绿色生态屏障的认识早已深入。“看这张图!我们村正处在绿色屏障一级管控区内。这回,我们转型发展的机遇来了!”9月14日,村党支部、村主任甄富强,将一张规划图展示给记者,言语中透着兴奋。

  距离他不足百米,一辆辆工程车在一刻不停地忙碌。修灯、改户厕、通自来水、铺设排污管网绿色生态屏障工作启动以来,这个沉寂了多年的村子热闹起来了。“镇里给我们列出了建设清单,投资超过了千万元。我们要借助绿色屏障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来个华丽转身!”

  “转”,不仅是义和庄村,在一级管控区内,29个村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同时,“转”,也是整个津南区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词。

  津南区位于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有句话叫“一根扁担挑两头”,津南正处于“扁担”的。在绿色屏障建设中,这根“扁担”要担起的分量可想而知。

  甄富强说,他在村里生活了53年,15岁那年,村里就办起了阀门企业。1000多口人的村子,壮劳力都在村内企业上班,这在当年,颇令人羡慕。“那时候可真风光,我们村的企业,上了天津市优秀乡镇企业排行榜,村集体收入在全区也属上游。”

  上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产品结构老化,技术没有创新,义和庄的企业逐渐了竞争力,慢慢湮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到2002年,村里的几家集体企业全部破产倒闭。村里将原有厂房出租,去年以来,进驻的46家企业又因“散乱污”等原因被全部关停。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让城市融入自然,绿色生态要与高水平发展方式、高端产业相伴相随。像义和庄这样的村子,被划入一级管控区后,寻找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事关未来。在这方面,义和庄以及整个津南区,显然动了一番脑筋。

  对于29个进入一级管控的村庄,津南区逐一研究每村文化、历史特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治区,选择有条件的村做试点,在一些文化、旅游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有的镇计划引入社会资本,以PPP的方式进行全镇域统筹规划;有的则希望通过市场方式,与周边地产企业展开观光农业方面的合作;有的研究通过自力更生发展,全村共同创新创业;一些特定条件的村庄,也考虑采取拆迁整合。区委、区提出,要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融入全部工作,渗透到津南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绿色发展为统领,按照把津南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市花园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找准工作定位,明确职责分工,确定任务径,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积蓄津南绿色财富,守护好津南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

  市委、市在津南区召开现场会后,在北闸口镇组织的未拆迁整合村发展规划工作会上,义和庄与临近的月桥、两村联合,希望共同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以前我们三个村原本就是一个村,居民交错居住,土地也都挨着。共同开发建百里挑一关昕和刘硕设,有利于区域发展,更能显示出整体效果和价值。”甄富强说。

  按照津南区整体规划,义和庄村这块地儿应该是发展高标准农业。从自然以及人文等方面来看,这个村子并没有太多资源,几十年来,义和庄一直是以工业为主,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并不多,好在村里种植小站稻的传统一直没丢,这次转型,他们决定从小站稻入手,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三个村总共可以拿出3000多亩地,种植小站稻、绿色果蔬,打造特色品牌,还要发展农家乐,引进农业科技项目。

  “生态屏障建设,肯定会让我们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变,再过两年,肯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义和庄!”甄富强满怀希望。

  人工智能化、基于物联网的产品生产个性化是第四次工业的重要内容。作为老工业,转型升级、拥抱工业4.0不易。随着环保标准的提升,对“园区围城”的治理,津南区委、区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整合优质园区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管理,与海河教育园大学、人才、科研资源充分互动,打造天津智谷?能不能利用现有基础,就地转型升级,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留住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同时,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蓝天白云下,黑黢黢的钢锚雕塑旁,孔雀拖着绚丽的尾巴,于绿草间闲庭信步,的“钢铁侠”静静“注视”着这一切──9月5日,记者所在的是一处3景区,也是全国钢铁竞争力特强级企业荣程钢铁公司的厂区。这反差,着实不小。

  “一说钢铁企业,就是傻大黑粗、过剩产能的代表,污染。”荣钢党委柴树满对这些“大帽子”一百个不认可,“国内外很多港口城市,都是钢铁产业的重镇。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

  距离城区近,加上钢铁产业“名声”不好,让荣钢搬迁的提议这几年一直没断过。面对巨大压力,荣钢多年来在环保上舍得投入──花2.2亿元建污水处理厂,2008年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了生产中地下水零开采、生产用水全部来自居民生活废水的钢铁企业。如果能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采用新技术,完成产业升级是可以期待的。

  “现在企业排放都是在线监测,咱们天津有公共的监测平台,任何人在平台上都能查到荣钢的排放数据。”柴树满说这样的环保治理力度,也在倒逼企业产业升级、践行绿色发展观。“环保是荣钢的生命线。”

  得益于减少普通钢材生产、加大优钢特钢的比例,从2015年开始,荣钢的产量每年以10%左右的份额递减,产值和利润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产品应用于高铁铁轨、军工产品、汽车,代表桥梁建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港珠澳大桥也选用了荣钢的产品。优钢特钢的生产能力来自于研发,荣钢与重点冶金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每年拿出利润的10%15%用于产品研发、职工培训,去年就超过了3亿元。

  研发不止于产品,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为荣钢每年节省成本近亿元。“我们的管理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实现手机岗位化管理,每年节约的煤、水、电、气,折合标准煤6万吨左右。现在我们人均产钢1000吨,行业平均水平在400吨500吨。”提及此,柴树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练内功也不忘塑外形。荣钢去年花费2.2亿元建了11.4万平方米的全封闭料场,投入8000万元绿化厂区。目前厂区绿化面积达到40%,2017年被评为全国冶金企业绿化先进单位。“全国一共就3家!另外两家都是新建厂区,只有我们是20多年的老厂区。我们这个3A景区,每年接待数十万人呢。”这又是柴树满自豪的一件事。

  一栋栋雅致的灰砖楼坐落于成片的绿地间,初到此地的人,恍然有一种进入大学校园的感觉。其实这里是立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外国客户对企业的生产特别重视,好,他们就认为你是有实力的。”集团副总经理张树盛说,“所以我们要建花园式的工厂。”

  注重外部美化的同时,从未放松产品研发,也是立林和荣钢的共同点。作为机械制造业民营企业,立林一直致力于技术研发,2013年就成为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但是真正让立林人认识到产业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的契机,是2014年的行业寒冬。

  立林主要产品是石油勘探、开采用设备,2013年企业迎来了建厂近30年来的销售额巅峰。没承想,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对于国内油企来说,进口原油成本远低于自己开采。没有开采,立林的产品就卖不出去。2014、2015连续两年,企业销售额大幅下滑。

  “这时候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抢占高端市场。”立林集团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投资1600万元,建设亚洲最大的螺杆钻具整机实验中心。“有了它,我们搞研发、产品测试更便利了。”张树盛告诉记者,创下7081米的亚洲深钻纪录的钻具,就是从这个中心“走出来”的。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传统机械制造企业,立林主动迎接工业4.0洗礼,自主研发了AI智能生产设备。“一台AI设备能顶以前两三台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专利就是核心技术的体现。立林拥有四项发明专利,等壁厚螺杆钻具、高性能耐油密封圈等拳头产品助企业在国内采油螺杆钻具市场独领。“陆地钻采市场我们占有率达到50%,海洋市场占有率是100%。同行业都瞄着我们的价格定价。”张树盛自豪地说。

  如果说荣钢和立林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工业粗、笨的刻板印象,那么天津华海清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小巧”的厂房和广阔前景的“落差”,则刷新了人们对“装备制造企业”的认知。

  四层楼,占地面积比立林的一座车间大不了多少──这里却是国内唯一具备研发和生产12英寸(300mm)CMP整机设备能力的企业。CMP整机可是集成电重要的生产装备。

  “作为大学承接国家02专项的团队,为更快地推动我国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和设备产业化发展,促进研发为产品。我们也先后考察多个区域,之所以落户天津,主要是因为天津的区位优势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的功能定位,同时津南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决心和魄力,也坚定了我们落户津南的选择。”9月6日,记者采访大学特聘教授、华海清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春,他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天津市各级部门投入了超过1.5亿元资金支持华海清科。

  除了资金,津南区为企业服务的氛围让新春印象颇深。“那时候还没开展双万双服,津南区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们有困难,区领导常常很快就到现场解决。津南区的干部与企业真正做到了亲与清。”

  建厂五年来,华海清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14年,公司成立一年后便研制出国内首台12英寸“干进干出”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商业机型,2015年进入客户端并实现销售,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这是高端装备国产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2015年继续承担国家科技重大──02专项。

  津南区看重华海清科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希望它们能充分利用周边高校集中的优势,充分互动,打造“智谷”。目前,、南开大学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等都与企业有合作关系。

  虽然目前年产值并不高,但华海清科相信在天津市各部门的支持下,明年企业有望实现大发展。企业也将回报给一倾力支持他们的天津市──带动和提升行业下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天津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升级。

  传统的一哄而上,“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不计自然后果,盲目扩张产能和开发边界,已经步入穷途。植根于自身优势、特色,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才是未来之。作为我市特色小镇,小站镇有两大传家宝:一是小站稻,二是小站练兵史。在新发展下,小站人紧紧抓住自身优势,挖掘历史积淀,守护人文家园,探寻全新的绿色发展之。

  8月31日,记者来到小站镇会馆村。此际,村里的500亩水稻已经抽穗,微风吹过,飘来缕缕稻香。

  马厂减河的水抽取到稻田一侧“甜水沟”,只要轻轻拉起小木闸,甜水便分别流入一条条稻田。完稻子,带走土壤盐碱的河水慢慢渗入田垄边的“咸水沟”。得土地之肥沃,除土地之盐碱,收可口之稻米,这种独特的水稻种植方式,在这里已经延续100多年。

  津南本是退海之地。黄河多次改道,一度流经这里。100多年前,这里的盐碱地,还是荒草丛生。一切得益于会馆村周公祠里的两位先贤:清末淮军将领周盛传、周盛波。两位南方将领,1875年开始在此屯垦,后开挖马厂减河,引黄河、海河双水灌溉,并将江南的水稻种到了北方的天津。思乡的淮军士兵吃着引自家乡的稻米,味道竟胜于江南,小站稻的名声就这样起来了。

  “我们地肥,水好。种出来的米煮饭,楼道里都能闻见香。”说起会馆村的水稻,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郑加林非常自豪。问起前些年村里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郑连连叹息。地还是那些地,但受到水资源减少的。加上前些年河沟水体污染,更不敢种了。近年通过治理,水质又好起来了。有了之前的教训,如今稻田里农药再不敢乱用了,主打“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也是逐年增加,米的口感和价格连年提升。

  “你看,那些鱼多欢!”为了证明所言不虚,郑加林一个劲儿地指着“甜水沟”里的小鱼让记者看。这些一度罕见的河沟,又都回来了。“我们这稻田里都养了螃蟹,你看这个儿多大!”沿着田埂一走,郑一边去拨水田里的螃蟹。“乱用农药,螃蟹可活不了。”

  “今年是个丰收年,估计亩产能有一千二三百斤。”郑加林寻思,今年把村里的米卖个更好的价钱,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计划着扩大种植面积的,远不止会馆一个村。小站镇副镇长黄双全介绍,近年小站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除四道沟、营盘圈、新开、操场河等8个村外,名洋湖、迎新合作社、馥香合作社、梦醒合作社、自然部落等5个合作社也加入进来。去年种植面积达7000亩,今年则增加到9000亩。

  “种植水稻,基础条件是水、土、空气、有机肥和种子。没有质量的根本改善,就不会有小站稻的未来。”小站镇党委莒和通说,镇里将治理和农业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边配合全区行动,铁腕关停马厂减河沿岸“散乱污”企业,拆除附近违章建筑;一边疏浚河道,提升灌溉能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马厂减河是我们镇的母亲河,无论从生产还是生活角度讲,都必须倍加爱护。”

  “近年小站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除了水土等自然条件大幅改善外,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津南区农委主任刘凤春介绍,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大米的认可,好的稻米价格一攀升,种植水稻的收益也在逐年提升。“目前,品质好的小站稻基本都采用有机肥种植或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生产的优质小站稻米每公斤售价超过20元,有的甚至接近40元。折算起来,农民的种植收益远高于外出打工或从事简单的工业生产。”如今津南全区的小站稻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后续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紧邻小站镇著名景点小站练兵园,小站稻作展览馆已经落成。10月份,农业农村部将在这里召开一场稻米推介会。展馆“后花园”是镶嵌着彩色稻种的水田、荷塘,繁华都市与田园景观融为一体。从这里望去,对面是形似大米的米立方游乐场。这一区域,将形成一个独特的稻耕文化旅游区。

  小站练兵园城墙墙体内的大型展馆里,一张张图片、一座座蜡像、一件件实物,讲述着中国近代的一段兴衰岁月。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透过一个小镇的过往,管窥大历史的惊涛骇浪。“小站练兵园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军事训练。”员介绍,“因为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小小的小站镇,竟然出现在19世纪末欧美国家出版的地图上。”

  因兵而名,因米而兴,小站风云际会,成为撬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支点。老百姓这里长出的小站稻。至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小站地区的十里乡亲,都在水稻下种和收割前于周公祠内举行庙会,既是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的开垦之功,也是祈福收成。今年9月7日,祠内再次锣鼓喧天,庆贺丰收。

  周公祠外,稻米飘香。小站练兵园,与稻作展览馆、徽派古街等连成一片,共同谱写了一曲历史与现代的魅力交响。

  小站的下一站驶向何方?“新时代有新挑战,但更有新机遇。”镇党委莒和通如此作答。“市委、市现场办公会后,区里迅速召开了推动会并且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基层干部的思越来越清晰。结合小站镇的特点,我们把目标总结为四个绿:绿色、绿色产业、绿色人文、绿色生态。污染治理、生态屏障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文明幸福生活等,其内在是统一的。我们一体推进。”目前,小站镇一方面持续加大治理力度,清退低效污染的工业企业,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打造田园综合体,转型高质量发展之。

  小站建镇,始于淮军。今天的小站镇,建有不少白墙灰檐、徽派特色的楼房,追忆着这里的历史渊源。豪爽、义气、守规的“兵文化”,与勤勉、精细、大自然的“米文化”,默默着一方水土。

  莒和通感慨:“对我们来说,乡愁就是优美的生态、引以为傲的小站稻、文化和的传承。记得住乡愁,也就守住了我们的根和魂。”(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