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2月15日讯 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今天在召开,本次论坛以“创新引领发展、互补促进合作”为主题,邀请金砖五国政商界人士200余人与会。从“金砖国家经济形势研讨会”到“金砖国家财经论坛”,经济日报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金砖国家财经论坛已走过三个年头,并成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财经论坛,在推动金砖国家间深化经贸合作、探讨新格局下金砖国家与发展之道层面形成广泛影响力。本次论坛将聚焦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营运模式,共同探讨以工业技术革新带动金砖国家结构转型,以进一步加强金砖在金融、贸易、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互补性合作。
嘉宾精彩发言:
【经济日社长徐如俊:金砖国家合作要做到和经济“双轮”驱动】金砖国家合作既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减少经济风险,实现经济繁荣、金融稳定、贸易发展等;也要深化在国际和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捍卫国际公平。
【蔡名照:加强金砖国家间交流合作】是信息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深化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金砖国家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对话交流机制,增进理解、相互借力、共同发声,讲好金砖国家共赢发展故事,为金砖国家更大发展汇聚正能量。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①金砖国家发展银行的设立显示了金砖国家之间积极合作的;②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工作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发展;③其股权五国平分,是一种治理结构的创新;④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而非替代。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金砖国家可探讨建立自贸区】去年金砖国家间的贸易规模高达3500亿美元,中国是巴西、俄罗斯、南非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投资已达550亿美元。今后金砖国家可探讨成立自贸区的可行性,深化多领域合作。
【巴西驻华大使瓦尔德玛·卡内罗·雷昂:金砖国家间贸易不容忽视】金砖国家P总额占全球的24.5%,在国际组织中有10.3%的投票权,金砖国家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金砖国家间贸易不容忽视,2002年,巴西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额仅为7%,2012年已增长到20%。
【印度驻华大使康特:金砖国家有潜能去影响全球规划】印度高度重视金砖国家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平与稳定做出的贡献。金砖国家为全球带来多样的资源,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的经济发展机会,我们有独特的潜能去影响全球规划和激励发展中国家的希望和抱负。
【俄罗斯联邦驻华公使叶甫根尼·陶米恒:金砖银行将服务所有发展中国家】金砖五国是世界蓬勃发展的力量,金砖银行的建立是多边合作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五国的团结和互助。金砖银行不仅为金砖五国设立,也服务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正在进行经济的国家。
【南非前驻华大使兰加:“志同道合”国家间形成的组织】金砖五国是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国家形成的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是金砖国家合作在全世界范围树立的一个重要典范,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愿意合作,就可以获得成功。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作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何佩德: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实施框架,包括在国家和国际的层面,所以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崛起的国家正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促进国际的发展进程。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金砖五国应急储备安排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正式成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能金融稳定与安全,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未来金砖合作的三个方向】①进一步发展以自贸区为方向的金砖经济合作;②推进金砖国家之间货币金融合作,总趋势是多元化、区域化发展;③金砖国家合作平台,不仅是财经合作平台,也是全球治理合作平台。在反腐、卫生等非财经领域大有可为。
【大学李稻葵: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姿态】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呈现:①联合金砖国家等采取渐进型、建设性措施,改变国际规则,如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基金等;②紧紧抓住周边国家,形成互联互通的大市场;③从具体事情做起,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
金砖财经新人汇成立
为切实加强金砖青年经济学者的交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由中国经济网、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外国语大学商学院等联合发起的金砖财经新人汇今日正式成立。同时,由金砖五国发起的金砖国家新闻网()今日也正式成立。
回顾往届:
2012年12月4日,首届金砖国家经济形势研讨会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与会嘉宾认为,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情况下,金砖国家亟须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还认为,金砖国家新闻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捕捉国际经济最新,向世界传递更多、更准确、更积极的经济复苏信号,为金砖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扩大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动金砖国家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建立公平、的全球贸易秩序和规则体系而努力。
2013年10月31日,第二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就金砖国家间开展多领域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强调,虽然世界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之还很漫长。在这一大背景下,金砖国家既要自力更生,也须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首先,为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金砖国家应联手设计国际资本市场应对机制。其次,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为实现持续、快速增长,金砖国家需重策空间,推进结构。第三,金砖国家要改变经济高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转向以内需为主,改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同时,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国家应当有的头脑与完善的战略来应对变化。第四,金砖国家间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夯实金砖国家合作的根基。论坛期间还举办了金砖国家财经圆桌会,就加强金砖国家财经的交流和合作进行了研讨。
引领金砖国家务实合作新方向
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期
2014年俄罗斯经济在复杂外部的影响下面临重重压力,这给两国延续双边贸易额稳定增长的势头带来了挑战;然而俄经济结构调整与战略“东移”在当前背景下显得更加紧迫,这也给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以来,制裁效应不断发酵,俄资本外流加剧,俄企业融资以及对外贸易成本大幅上升,给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压力。据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俄对外贸易总额为6647亿美元,同比下降3.4%。正是在此情况下,双边贸易却“逆势上扬”,克服了重重困难,保持了蓬勃势头。2014年前11月,贸易额达8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9%。9月下旬,俄联邦委员会马特维延科在访华时指出,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会在2014年达到创纪录的900亿美元,到2020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是“绝对可行的”。在关闭了对俄合作之门后,俄罗斯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期待,而中国则成为了俄首选的合作伙伴。今年经贸合作亮点频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达到了新的层次:一是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继今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为期30年涉及金额4000亿美元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之后,不久前又签署了《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二是金融合作大幅提速。俄总统普京在出席APEC峰会时指出,“两国使用本币结算可帮助扩大我们在双边贸易领域的机会,常有前景的合作方向。”根据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数据,今年9月人民币和卢布的交易额较8月大幅提升了60%,达70亿元,成为人民币交易额最高的月份。金融合作下一步除了扩大本币结算外,还将筹建两国各自支付平台和信用评级机构。三是创新合作有望成为合作的新增长点。俄罗斯希望发掘创新合作的巨大潜力,将俄罗斯的前沿技术和中国的力、生产力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俄还将对创新型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如在土地租赁、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期待吸引更多的中国公司参与合作。
中国与巴西——全领域合作遍地开花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巴两国近年来在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展开的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对全球经济复苏和泛太平洋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模板。经贸合作一直是中巴关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亮点。两国同为拥有人口、资源和市场优势的发展中大国,在贸易和投资等领域拥有很强的互补性,贸易总额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现如今,中国已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国,巴西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双边贸易额在近20年间增长了80多倍,去年已突破900亿美元。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金融和投资成为中巴合作的新亮点。在“贸易先行,金融推进”的合作框架下,两国金融合作实现了从“隔海相望”到“切实握手”。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中资银行先后在巴西成立分行,将其打造为拉美地区业务的“大本营”;拉美地区银行在中国境内开设的首家分行——巴西银行上海分行于今年成立。随着中巴本币互换协定的签署,两国间贸易实现了人民币本币结算,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和汇兑费用,为金砖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开拓了新模式。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整体放缓,各经济体纷纷开始通过内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巴西的“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为两国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合作将成为中巴两国未来的重点合作方向。上个月,在中国的技术支持下,巴西伯南布哥州“云数据中心”正式启动,云服务和大数据将为金融、教育、石油天然气和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增添动力;本月初,中巴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成功升空,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合作的成功先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与中巴经贸合作的突飞猛进之势相比,两国人文交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的“巴西通”和巴西的“中国通”数量还远远不够,无法满足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文化交流和人文合作不仅能增进两国间的友谊,还能帮助两国企业克服投资中出现的语言、文化等水土不服现象,一举多得。
中国与南非——经济互补性强 合作前景可期
今年是中国与南非建交16周年,过去16年了中南经贸合作的跨越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南经贸额达到创纪录的651亿美元。从2009年的160.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651亿美元,中南双边贸易额5年之内翻了两番,中国已成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近两年来,两国就加强双边投资合作领域不断达成新共识,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中南合作已延伸至科技、农业、矿业、可再生能源、金融和旅游业等多个领域。中国已将南非作为中国产业海外投资的优先目的地,鼓励和支持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赴南非参与工业化进程,如在南非建设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区,以港口、造船、渔业为依托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等;当前,中南双方正在共同推进跨境本币结算和互换等金融合作、核电合作,以及推动成立合资航空公司、采用中国国产飞机开展非洲区域航空合作等。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金砖国家正致力于支持南非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洲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南累计投资额达110亿美元。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的下,海洋经济合作成为中南未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2013年中南签署了《中华人民国与南非国海洋与海岸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年中南双方完成《中华人民国和南非国5—10年合作战略规划2015—2024》以及经贸、投资、农业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2015年中国与南非还将举办洋领域合作联委会。未来,两国还将加强在多边框架下的全球海洋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蓝色经济等海洋热点问题的磋商与合作,共同参与第二次国际印度洋考察等重大国际海洋计划,并启动《中国—南非海洋科技合作规划2015年—2020年》的编制工作。展望未来,中南经贸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两国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发展思上有很多契合与互补之处,中南双方应继续深化互利友好关系,改善双边贸易结构,为中南经贸合作夯实基础。
中国与印度——合作发展共筑强国梦
从历史、人口、经济与面临问题等方面来看,中印是金砖国家中国情最相近的国家。中印双边关系发展历经64年沉浮,在当今经贸交流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胡仕胜认为,中印经贸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速快。从初不到30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739亿美元,此后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二是互补性强。印度对华主要出口原材料,比如铁矿石、棉花等,占对华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制成品,以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占对印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三是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印度制造业不发达,基础设施差,对中国机械设备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印度原材料进口有所减少。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近年来中印的贸易量急剧上升,但是双边贸易总量只是中美贸易的六分之一。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5亿,面对如此大的市场,两国合作的潜力巨大。专家介绍,中印在农业、金融贸易、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广阔合作空间。印度经济近年来遇到一定困难,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不但有双边的投资贸易,还有涉及多边的地区与次地区合作规划,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带一”战略等都对中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当然,中印经贸合作也存在一些阻力。中国前驻印度大使介绍,两国的互信和跨区域的开发合作力度有待加强;中国对印度的大规模投资,面临印度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比如电信、港口等领域受到;中方在印度的某些投资与合作不够顺畅。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的利器,求同存异、合作发展是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两国贸易也有巨大的优势互补的空间。面向21世纪的中印关系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各自的国富民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