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在漫画看世界发了一组《昨天的中国》老照片。都是80-90年代时期中国的一些生活片段。发出去后,很多人都仿佛回到了过去的记忆。
其中一个读者的评论很有意思:“那个时候,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人们似乎都很平静,一点都没有焦虑的感觉。现在富裕了,但是大家都一脸的浮躁焦虑。”
不可否认,现代人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而且接触的信息也多。实际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远比30年前丰裕,而且社会治安也好得多。为什么大家反而不淡定了呢?
想起以前龙应台有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现在想起来,生气就是焦虑,不如我今天的题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淡定?》。关于淡定,中国有一个流传久远的典故:东晋宰相谢安,接到淝水之战的捷报后,内心狂喜,表面却不露声色,镇静自如继续下棋。
这年头,码字也不容易。一条十万+的文章,成了很多小编的心头一等大事。有了十万+,工资不愁花;有了十万+,媳妇娶回家;有了十万+,一发发发......
怎么阅读量十万+的文章呢?衣带渐宽终,吸眼球。小编们,标题党是必须的,比如党、铁血体、吓尿文、帝、惊爆、删前必看、重大内幕........
标题之外,必须有内容,搞什么内容吸引人?传媒心理学,尤其是的传媒心理学,对这方面当然研究很深,中国互联网深得地摊文学真传智慧,结合疗效好,早就总结出一条吸引眼球的套:怎么火爆怎么来,怎么噱头怎么来,怎么怎么来,怎么扯淡怎么来,怎么煽情怎么来.......至于,至于思考,重要吗?需要吗?那是阅读量的东西,必须果断抛弃。
于是,只要打开中国的互联网,翻开朋友圈转发的各种文章,到处都是“药丸”的节奏,到处都是娱乐明星的,无非今天谁又和谁睡一块了,谁又不想和谁睡一块了。要不就是各种带节奏。几天一个新热点,半月来点新节奏。要是和中国的公务人员,比如、、医生、教师、官员,有一点儿沾边的坏事,更是要轰炸式爆炒。
碰上点芝麻蒜皮的国际新闻,在引领下,必须果断爆炒。今天曹县射射射,明天特朗普推推推。今天搞了TPP,中国定成最大输家;明天废了TPP,中国还是最大输家。满天飞,紧相随。
这其中的信息,各个角度的观察,各种评论解读,各种段子演绎,通过手机、电脑、电视、,还有人和人的口耳,这下子,人人都成了社会评论员,个个都是键盘家。在外面喝茶,你不谈点国际热点话题,简直不好意思跟服务员点东西。
其实,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国成立马上68年了,什么江湖,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作为一个大国,难道就不能淡定点?
—— 曹县射导弹,射呗。又不是往中国方向射。只要北曹县,不被美国占领,还活得好好的,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你不焦虑,别人就该焦虑了。如果大家都不焦虑,这事儿有什么值得焦虑的?
—— 南海中美博弈。有什么好焦虑的?中国人做事,历来谋定后动。既然站住了阵脚,那就一定会种菜,顺便再做点别的事情。
—— 中东又动荡了,欧洲又暴恐了。有什么好焦虑的?中东距离中国数千公里之遥,打回石器时代,到头来重建还不是中国人的生意?至于欧洲,人家圣母心自作自受,咱又何必咸吃萝卜淡操心?
—— 中印边境对峙。我提前两个月就说了,事情闹不大,打不起来,三哥会找由头撤回去。结果怎么样?一众号炒作怎么打仗。到头来倒是冲突了,两个大国的干架,最大看点就是扔石头和一脚飞踹。
炒作,似乎搞得吃瓜看戏的,比在斗兽场搏杀的主角,还要着急焦虑。回过头看这两年的种种热点,炒作时热火朝天,过一阵偃旗息鼓,早知此事不过如此,何必当初被人带了节奏?
所以,想要不焦虑,学着淡定一点,就少跟着网上热点参乎。对于大事情,看《参考消息》,或者《》,还可以看央视,中国的官媒虽然趣味性差了点,但是严谨还是不成问题的。比造假成性、贩卖的诸多互联网,还是靠谱多了。
制造人的焦虑和恐慌,再利用人的心理有效地引导,是心理学“与恐惧”的两条线。电信诈骗就是基于这个心理学基础,先你,再安抚你,让你把钱乖乖转给他。
电信诈骗不少人会上当。而且这个上当,和读书多少学问大小并没有必然关系。随着网络实名制 + 银行实名制 + 电话卡实名制,加上现在大数据电话号码。电信诈骗在急剧下降,作为东南某省的一项支柱产业,到了沉重打击。
成功向来很难复制,很多成功人士,其实也是努力 + 天分 + 运气的结果。比如我就认识一位成功人士,平平淡淡混了30多岁,干的是一份收入不高不低的工作,娶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婆,养了一个还算可爱但绝不算天才的小孩,人家是怎么成功的? —— 拆迁。你说这份成功,没有那运气的,该怎么复制?
不过成,还是在中国大面积的蔓延开来了。几乎所有的国民,不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考场里和同龄人拼搏的学生,还是职场奋斗的大小白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大小老板,无不被形形色色的各种成包围。这增加了大家的整体焦虑,因为无论你奋斗到什么高度,前面总还是有比你更厉害的人。即使很多成功人士,也很担心激烈的竞争,还有变化的,让他们轻松不起来。比如IT行业,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不小心被新人干掉怎么办?
除了竞争的焦虑,还有就是各种理财产品的忽悠了,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打着理财旗号的庞氏。所有理财产品的广告,首先都会刺激你的焦虑。比如,赶不上这一波时代潮流,你就out了; 比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一类的。
至于传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销已经从早年的卖产品,升级为纯金融传销。那种拉人培训的方式,既容易出事,操作成本又比较大,估计将来互联网金融传销,会成为主导模式。
金融传销其实就是前面的人吃后面加入人的钱。加入得早的,往往能够赚到钱,然后以财富效应,后来者加入。顺便提一下,作为一个“完美”金融传销标的,比特币以其有限性(总容量受限)、匿名性,而且又有dupin、走私、洗钱等“黑色实体经济”支撑,无疑属于金融传销行业的“完美产品”。屡经,最后不得不通过七部委联合发文,才能够下去。
金融传销未必每个人都可能参与,但是它制造的社会焦虑,却是处处可见。因为这一类的东西,总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以吸引人加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钱放着不值钱,会贬值”的,就会大肆传导在整个社会,制造人们的财富焦虑。
钱放着真的会贬值吗?按照一二线城市房子价格计算,这是一定的,按照4-5线小城市计算,结果就未必。但是如果按照粮食、工业品价格计算,则更加不成立。这里摘录一小段,我在“知识星球”上写的,关于普通人如何看待理财的文章:
看完这一段用图片粘贴的文字(原文来自“知识星球”的“巨龙带你飞圈子”),是不是觉得有几分道理。钱多钱少,安全第一,不要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这样不仅钱会更安全,而且少了很多焦虑。
除了成制造的人生焦虑,还有各种理财传销制造的财富焦虑,当然还有和别人对比出来的“我怎么可能不如他?”的对比焦虑。还有一类来自比较深层思想上的焦虑。
早些年,读过袁剑的《奇迹的黄昏》,这大概比的《即将到来的中国崩溃》还要早一些,当然了,内容无非就是中国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因此中国的增长奇迹,会在某个阶段轰然倒塌,成为一个大而不强倒下的恐龙。
不管中国崩溃不崩溃,很多预言中国崩溃的专家,真的很难再编下去了。——最近中国的文章多了不少。
就在这几天,还有一篇近期流传甚广的文章《长安不见使人愁——帝国的斜阳与转机》。也是来自一个理财公司给企业家的,大意就是辉煌都是暂时的,说来就来。多少帝国,盛极而衰,前后不过几十年时间而已。中国眼下的成就,所谓的盛世,也是危机四伏。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也就是找一点社会的负面东西,制造听众的焦虑感而已。理财公司的套,不可。对于眼活稳定的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除了自己的生活,眼下国家社会,真的没有太多值得焦虑的东西。要知道,对于中国来说,如果有一发东风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就来两发东风解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