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从贫穷到富有 李嘉诚的财富人生观

※发布时间:2018-2-13 9:06: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李嘉诚,生于1928年,不到30岁就成为了的塑胶花大王。随后,他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进军地产,并多次演绎“蛇吞象”的,促使自己的财富大幅飙涨。

  根据美国《福布斯》中文网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中,李嘉诚以310亿美元的净资产再度成为华人首富。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已经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

  从一名酒楼伙计到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然而,对于他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其坚韧的毅力,还与其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每次致富机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嘉诚就已开始进军塑胶花市场。不过,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借助一本英文的塑胶花信息,从中挖掘了商机,并最终将塑胶花市场做大做强。

  鉴于他对当时的、经济的研判,他认为经济有望实现腾飞,并于1971年6月,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大展房地产业。于是,在随后的时间内,李嘉诚陆续上演了“蛇吞象”式的,并最终借助经济腾飞而实现财富上的大幅增值。

  李嘉诚被问及会否增加捐款力度时表示,他对财富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未来10年李嘉诚基金会的捐款,将超过他过去30年的捐款。

  李嘉诚透露,旗下李嘉诚基金会在1980年成立,基金的一半捐款用于内地,2008年至2010年期间,基金共捐出约53亿港元,长实及和黄两间公司则合共捐出约2亿港元。他表示,过去30年捐出的钱,总数约100亿港元,相信未来10年基金会捐款会多于过去30年。

  李嘉诚透露,旗下基金8成是用在中国人地区,即大中华区域,而过往主力做医疗及教育工作,因为他教育可以解决跨代贫穷。他指出,在内地不少大学一些没有命名的大楼,都有可能是自己捐款所建的。

  最近不少海外富豪将一半财富捐出,李嘉诚说,过去一段日子自己捐出的财富亦不少,他将李嘉诚基金会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并将自已身家三分一注入基金会,这笔财产将相等于他个人在1980年的资产规模。

  李嘉诚表示,在5月已部署一些公益项目,将于9月公布详情,公益项目将由基金会负责,在进行,他没有透露资金规模,但如果反应良好,未来会增加规模。

  长实公布半年盈利119亿港元,增长4%;和黄半年盈利64.5亿港元,增长12%,中期息派0.51元。

  李嘉诚表示,欧美仍有不明朗因素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但预料世界经济前景稳定,他对内地及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如无重大不可预见之情况,集团业务发展蓬勃,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深具信心。

  “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是可以把它转榨为柠檬汁的人。要描绘自己独特的心灵地图,你才可发现热爱生命的你,有思维、有能力、有承担,建立的你;有原则、有理想,追求的你。”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11届毕业典礼”上,借“柠檬汁人生观”,鼓励年轻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多数年轻朋友羡慕的是李嘉诚现在的财富、名望和地位,而对李嘉诚经历过的、逆境和挑战知之不多。李嘉诚在童年时,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为了给父亲治病,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粮食。父亲逝世后,14岁的李嘉诚离开学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笔者曾经对一位年轻朋友介绍过李嘉诚先生的童年时代,并问她愿意经历这样的童年吗?这位朋友沉吟良久后说:“我担忧我无法经历这样的人生。”

  李嘉诚说,他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是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给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李嘉诚说:“我要,要持恒地终生追求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和紧贴时势增长智慧,避免不学无术。在过去70多年,虽然我每天工作12小时,下班后我必定学习。”

  “贫穷不一定是缺乏,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在哪里?”李嘉诚说。

  的确,贫穷不一定是缺乏,而心灵的贫穷更加。李嘉诚成长的年代,社会艰苦,是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社会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冲保障,这是许多像李嘉诚那样的前辈胼手足、筚蓝缕为社会奠定的基础。

  李嘉诚坦白地对学生说:“我爱当我自己!”告诉学生,赋予每一个人独特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每一个人热爱自己和塑造自己人生的责任。

  1、在20岁前,事业上的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5、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

  6、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10、在剧烈的竞争当中多付出一点,便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么一点点。

  11、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线、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13、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之后,才领会了一些经营的要诀。

  在塑胶行业,李嘉诚领风气之先,并且很早就预对其衰落。父亲李云经先生的“盈亏有定”的,在人生中一定给他留下了印象,留下了一生受用无穷的动力。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看见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当我做生意时,我便自己,如果有骄傲,总有一天会碰壁,所以我把公司命名长江——长江不择细流——不嫌弃细河流或是细的泉水,把它们都吸引过来,否则怎能汇成长江?

  率直率性率真的李嘉诚,连心底里所想的都亮了出来,他不说谁又会知道,谦虚真诚的外表,原来藏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桀骜不驯的不可一世骄傲无敌孤芳自赏的心。

  李嘉诚真的谨守着这个旨待人处世,这对他日后发展事业,奠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涉足地产业,每有举措,似乎逆流而行,但他取得了成功。

  20世纪 60年代他虽然因为投资关系一度入籍新加坡,但总的来说,在弹丸之地的,阴晴不定,时来风雨,飘忽,李嘉诚显示出了难得的定力。

  李嘉诚从来都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青年时代没有,壮年时代也没有。如今老年时代有没有,也可能有,也可能无。到了后来,当长江实业一切运转已上轨道之时,唯一能够放松自己的选择就是面对大海,而且也是在忙碌一天,驱车返回深水湾府邸之时,远眺波涛汹涌的或是风平浪静的大海。

  每当感到自己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孤独的李嘉诚便走到海边,俯首望着汹涌澎湃的大海,聆听惊涛骇浪的巨响,凝神遐想,任凭风吹浪打,默默无语,胜似闲庭信步。在风中,在雨中,在人潮中,在彷徨迷茫中,考虑着自己未来的每一步。此时的李嘉诚仿如百年前的狂傲的拿破仑:“我最爱海浪,因为它蕴藏着无比的威力,可以吞掉无数细小的沙粒,可以用柔软的唇吻碎坚硬的岩石。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脚下。”

  由于李嘉诚推销有术,别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胶厂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发现竞争胜负的关键竟在这个未足20岁的小小的推销员身上,便想花大代价把李嘉诚挖过去。

  李嘉诚的老板得到消息,唯恐李嘉诚真的成了别人手中的赚钱工具,于是抢先下手,把李嘉诚提拔为总经理,并破例给了李嘉诚百分之二十的红股。李嘉诚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数,指挥调度有方,他手下的推销员都能根据他的指导顺利完成任务。而李嘉诚也因此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吃透了这一方风雨。”

  他在塑胶公司的工作期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他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如实地告诉老板他的想法,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他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就这样,虽有之情,知遇之恩,李嘉诚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他不能不走这一步。他必须要走这一步。

  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彷徨,没有丝毫的困惑。当然,没有丝毫的轻松。从此,他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

  李嘉诚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他说:“虽然我在事业方面一直比较顺利,但和大家一样,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我也有达不到的梦想、做不到的事、说不出的话,有、有不满、伤心的时候,我亦会流下眼泪。”但他从未愿透露何时因何事在何地流过热泪。

  他又说:“有什么说话讲不出来,知名度低,人可以闹人,但是我一般不会闹人。”原来知名度为李嘉诚带来不少鲜为人知的“痛苦”。当然,这绝对不是人人有幸可以体验的“痛苦”。他并由衷地表示:“都想有一本成功的秘籍,有些人穷一生精力去找寻这本无字,但成功的人,一生都在不断编制自己的无字。”

  面对经济不景气,他表明“没有即时的灵丹妙药,没有人可以所面对的问题会持续多久,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洞悉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担无可逆转的改变”。李嘉诚认为不应活在痛苦之中,天天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应积极面对问题,构成丰盛厚实人生的重要环节,并凭借毅力及坚定的意志,战胜生活的苦涩与社会的浮躁,为转危为机做好准备。

  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主动的“阿甘”相信绝大多数陌生人在与李嘉诚接触之初,都会诧异于简单的一面。他拥有着儿童式的灿烂笑容、言语也如不加雕琢般简洁跳跃,谈起一些热衷的游戏,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战胜友人,他会像任何一个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那些极为在意饮食健康的年长企业家不同,李嘉诚至今仍喜爱吃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食品。

  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李嘉诚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认线年进入地产业之初,他手持一块秒表做“尽职调查”穴duedili-gence雪,从汽车站等热闹的地方步行到自己待购的目标,估算未来人流状况,时至今日,他仍自信于询问他问题,他平时有准备,可轻而易举地给出事实或数据,并自信“超过90%是对的”;受过贫苦洗炼的他崇尚节俭,对于任何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充满兴趣,这让他在经营塑料花厂时就成为了优化流程的专家,到了今天,他也会为网络电话Skype而兴奋;他对风险高度,并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正因此,李嘉诚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李嘉诚珍视声誉与承诺,14岁其父去世时,他对父亲做出承诺:“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从此便拼尽全力工作及自学,这种一诺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对待商业伙伴和员工那里,从此意义上,今天拥有23万名员工的和黄就像他的家庭观念的延伸。

  不可否认,坚守极为朴素的方在错综复杂的商业中运行,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业天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时,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之际,他也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关于为什么他能连诸多华尔街大行都忽视的灾难,李嘉诚给的回答朴素却又富有:“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这很好地呈现了多年来对于李嘉诚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观察烧水的进度般,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直观地做出读解。

  此种天才很难被模仿,但略为功利地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相对简单地归纳李嘉诚的内心,那它或许是由两种品质构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广博的商业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天真烂漫的赤子。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两者交融,不会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诚的人会将这种微妙的平衡分解为两种人格:其持续58年的旅程之所以总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为李嘉诚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时对经济、、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尤其对他经营行业有关的最新数据和讯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机会来时迅速作出决定。而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被接连不断的成功冲昏头脑,则因为他有着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

  两元世界李嘉诚极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几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如果要对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做些适于今天商界的诠释,或许巴菲特——这个比李嘉诚小两年零一个月的人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彼此对比的对象——给其老师本·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所写的序言是合适的:“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智识的能力。这本书恰到好处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约束情绪。”一方面,寻求“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刻、开阔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发自天性的好奇与活力,另一方面,在兼具志、力、“不随以怠”的情况下,“至于幽暗昏惑”还能被点醒,最大的力量就是反思带来的与自制。

  在少年时期,李嘉诚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Web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今年,他的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接纳逆耳的?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或许在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嘉诚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诚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嘉诚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说,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

  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嘉诚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论人生李嘉诚并非一个著名的者,这与其讷言敏行的风格有关,还因为,与期待其讲述的经营秘诀不同,他更愿意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仔细考究便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线年,关于“自负指数”的中,他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2006年,他重提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回忆起自己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时建立的:“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或希望”。

  2005年,他在长江商学院谈“管理的艺术”时,指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管理是一大重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的基础……思索是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管理与交恶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的,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2005年,在汕头大学的,他谈及毅力和心力:“如果你认为毅力是每分每秒的‘艰苦’式的奋斗,这是很不足的心理状态,毅力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又充满着希望的心。

  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而“心力是和心灵的发展,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善于学习的人能领会和掌握未来,好学的人懂得把观察、经验和知识为智慧并使用得当,不仅能把梦想持之以恒,更懂得如何事半功倍。”2002年,他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上,列出了自己认为成功所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大方……

  长和系李嘉诚的“红颜知己”、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在出席基金会在上海的“科技夹子”创新发布会上,将李嘉诚比喻为唐吉诃德。指李嘉诚乐于花费资源、精力去攻陷教育和支持医疗服务及科研这两座“大山”,有忘我的热情,而“自己能当好随从‘桑丘’已经很不错”。

  周凯旋引述李嘉诚对唐吉诃德的看法:品格,不是傻瓜,面对有、对有困难的人谦和乐施。在环保、通讯、食物科技等创新科技公司的创办人就是现代的唐吉诃德,有更多有梦想、有能力的唐吉诃德和桑丘,即使“风车”还在也不会是障碍。

  周凯旋透露,李嘉诚基金会目前资产约90亿美元,大部分资源、精力均投放在推行教育和支持医疗服务及科研。“这两大领域是李先生眼里最大的‘风车’”。周凯旋前一日会见传媒时,亦大赞李嘉诚充满好奇心及精于学习,“佢精于学习,这是他这般成功的原因”。她指基金按李嘉诚对新科技的个人兴趣去作投资,作为慈善基金,绝不沾手借贷相关项目。过去有几个从事借贷的知名公司主动接触,即使明知可以赚很多钱,但最终都婉拒。

  至于李嘉诚私人科技投资公司“维港投资”目前管理约50个项目,近期人手增加后料可增加3至4个项目。维港投资不会是大股东, 一般只持股15%至30%。周凯旋强调作为创投基金这一行都是作为被动投资者,公司发展方向以至最终的退出机制都是由公司创办人意愿主导。

  外周凯旋亦分享李嘉诚思索冲量之道,据她形容超人是一个很图像思维(visualize)的人,举例是次亮相Impossible公司的植物牛肉项目。他即时会想到两条成本线图走势,一条反映未来食品价格会不断上升;另外一条食物科技的成本走势,即使现时仍然很高,但未来成本会不断降低,两条线最终会交汇。他最关注并非能否把这些新食品科技引入到旗下超市,而是这个交汇点是何时才会到达。

  亚洲首富李嘉诚(Li Ka-shing)在陈玉兰(音译)一家人的记忆中占据着特殊的。现年60岁的陈玉兰如今在北角英皇道661号的一个亭售卖。北角是一片由钢筋水泥建筑组成的丛林,坐落在岛东北海岸线附近。这里曾经是李嘉诚经营的长江塑胶厂(Cheung Kong Plastics Factory)的厂址所在地(李嘉诚后来成了最具的大亨)。在这家工厂和附近柴湾的一家姊妹厂,李嘉诚曾雇佣了7000名工人,实行每天三班、每班8小时的工作制。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家庭手工业。来自附近低收入居民区的工人会来到李嘉诚的工厂,领取一“包”(144朵)花茎与花瓣分离的塑料花,然后在家中将它们缝在一起。与这位未来的年轻富豪一样,很多的工人都来自广东东部,讲着潮州话——一种和粤语不同的方言。粤语是当时身为殖民地的的通用语言。

  李嘉诚回忆到:“为获取额外收入,很多家庭将缝制塑料花当作外包工作,拿到家中完成。”深居简出的李嘉诚为本文接受采访,但书面答复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这是当时的常见做法,因为通过这种外包,制造商可以克服场地的。”

  陈玉兰的婆婆曾经为李嘉诚打过零工。陈玉兰回忆道:“报酬不是很高,每包只有几个港币,但当年的生活消费水平很低,而且人们有没有多少其它事情可做……(李嘉诚)那时并不富有。人们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工厂老板。”

  在进入制造业60年后,李嘉诚如今确实非常富有,拥有大约230亿美元的财富,福布斯(Forbes)将他排在亚洲富豪之首和全球富豪榜的第九位。(福布斯将全球排名第五的印度籍富豪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列入了“欧洲和俄罗斯”富豪排行榜,因为他把总部放在了伦敦。)身居中环商务区的长江中心的顶层,李嘉诚掌控的商业利益遍及这座养育自己的城市。他的主要投资机构是集团旗舰长江实业(Cheung Kong Holdings)、全球化集团公司和记黄埔( Hutchison Whampoa)以及慈善机构李嘉诚基金会(Li Ka Shing Foundation)。李嘉诚已承诺将自己的三分之一财富交给李嘉诚基金会。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持有的大量资产包括:葵涌(Kwai Chung)码头24个泊位中的14个(按吞吐量计算,葵涌码头是全球第二大码头);第二大地产企业和电信公司;超市和药品行业两大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之一;向港岛提供电力的电力公司。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Richard Li)还通过电讯盈科(PCCW)控制着最大的电话和宽带网络,以及一家规模不大但颇具影响力的中文财经《信报财经新闻》(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李氏家族在如此有影响力,以至于一些人会半开玩笑地问,在是否有可能过一种没有李氏家族的生活(至少在零售层面)。答案是有可能,不过前提是这个人准备搬离港岛,或是准备过没有电的生活。

  倘若李嘉诚的成功仅限于本地,他仍会成为超级富豪,而且仍会在养育他的和生育他的中国内地,给出财富和影响力方面的很多。据《福布斯》计算,作为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全球946位亿万富翁中的26位,这个比例很高。这些人总共控制着价值1215亿美元的资产。

  李嘉诚的商业征程与过去60年的经济发展如影随形:从塑料花和玩具到地产开发,然后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全球扩张。

  李氏家族玩具企业孩之宝(Hasbro)的董事长艾伦?哈森菲尔德(Alan Hassenfeld)表示:“那时的玩具业需要(塑料厂的)注射模具和滚塑模具。”孩之宝曾为李嘉诚赢得了制造《特种部队》(G.I. Joe)人偶和其它玩具的合同。自1969年首次来到英皇道661号开始,哈森菲尔德目睹了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发展。

  “嘉诚几乎把我当作家里的一员。他教我如何操作注模机,”他回忆道。“嘉诚甚至还带我去一些土地拍卖会教我。我记得他说:‘别举手。?嘉诚有一个自己相信的公式。他从来不喜欢负债,在参加投标时,他的出价从来不会高于一定价格。”

  李嘉诚在打算制作模具时,同样做好了打碎模具的准备——这是他与其他富豪的不同之处,也让他的故事更具教育意义。与其他人不同,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建造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帝国,特别是在港口、零售、能源和电信领域。他的投资也表现出,他是一个亲英派人士。

  去年,来自欧洲的收入占和记黄埔总收入的45%,相比之下,占17%,占15%,中国内地占9%。今年2月,该集团估计其英国业务价值145亿英镑。李嘉诚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在决定优先(投资)场所时,有几个标准对我们很重要:法制法规、能投资的稳定性、宽松的生意以及良好的税收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特征。英国的政策无疑提供了所有上述特征。”

  和记黄埔港口(Hutchison Port Holdings)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在45个海港拥有257个泊位。和记黄埔的全球港口扩张线年,当时,它打入了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费利克斯托港(Port of Felixstowe)。

  和记黄埔拥有美国以外最大的保健及美容零售网络。和记黄埔和李嘉诚合计持有72%股权的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油砂储量。和记黄埔的电信资产覆盖范围广泛,既有加纳、以色列和东南亚的运营商,也有英国和意大利3G网络,但在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3G业务已成为该集团的致命弱点,目前仍在严重亏损。

  一位与李嘉诚有密切工作关系的人表示:“他愿意相信,未来将和过去不同——而且会据此下注。他喜欢向前看,而且打赌会有重大变化,就像3G业务一样。”

  在一个小规模国际性管理团队的帮助下,李嘉诚管理着他辽阔的帝国。在和记黄埔,他的核心圈子包括集团董事总经理霍建宁(Canning Fok)、集团财务董事陆法兰(Frank Sixt)和副集团董事总经理周胡慕芳(Susan Chow)。这个“御林军”与董事长一起,就投资和处置决策召开“股东电话会议”。

  和其他多数大亨不同,李嘉诚向自己的幕僚提供丰厚的薪金,并在他们退休后仍让他们留任公司董事和顾问,这样做确有裨益。但和记黄埔组织严密、亲历亲为的管理结构也有自身的弱点,其中包括李嘉诚核心圈子累人的出差日程。霍建宁在和记黄埔的年中业绩吹风会上表示,他在伦敦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做着20年前做的事”——陷入困境的3UK子公司的“细节管理”。霍建宁同时还要负责将Hutchison-Essar出售给沃达丰(Vodafone)的复杂谈判。Hutchison-Essar是李嘉诚在印度的手机子公司。

  “李嘉诚个性忠诚,这也得到了周围人的回报,”一位与李嘉诚关系密切的人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记黄埔的结构)将会改变——而且必须改变。它建立的基础是私人关系和信任。它是一个控制严格的家族企业,但这没什么不对。”对于李嘉诚的许多者而言,他是一位杰出的商人,也是一个绅士,拥有把握一切时机的离奇技巧——从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周期到全球电信行业。

  “李嘉诚的过往记录已经证明,他对市场有过人的能力,”彭定康(Lord Patten)表示。“他绝对非常善于辨明趋势——在正确的时机投资——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赫斯基),还是撒切尔(Thatcher)执政时代的英国港口,抑或是20世纪90年代的手机业务,都是如此。”彭定康于1992至1997年担任最后一任总督。鉴于商界激烈反对他零碎的,他不太可能是李嘉诚的者。

  李嘉诚的伟大商业成就主要来自两笔交易,一笔是他1987年对赫斯基的投资,另一笔是他1999年2月在技术周期高峰时,以146亿美元将英国手机公司奥兰治 (Orange)出售给公司曼内斯曼(Mannesmann)。奥兰治交易帮助和记黄埔实现了150亿美元的创纪录年度净利润,可以说是李嘉诚职业生涯的巅峰。他在有个人所共知的绰号:“超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形容他了。

  这位“超人”大亨的父亲是一名教师。1940年,当日本军队向中国南部推进时,他携全家逃往。但战争也随之而至:1941年,日本占领了。李嘉诚穷困潦倒的父亲成了一名地位

  和记黄埔公司今年刊登的一段人物简介,描述了父亲经历对青年李嘉诚的影响。李嘉诚当时也染上了肺结核。“(这)让李嘉诚相信,多少可以塑造人的,”文章称。“开始与生活本身直接联系起来……成为一种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一把通向和的钥匙。在李嘉诚的早年时代,几乎成了教的替代品。”

  “这是一个由穷到富的故事,主要动力来自他与父亲的关系和他对父亲的爱,”彭定康表示。“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照顾家庭。在谈到家庭时,他总是充满深情。”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彭定康的是李嘉诚的魅力——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认为他具有这样的特质。那些受到他吸引的人会用“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等词形容他。

  “温和地讲,他的和我并不总是相同,”曾遭到商界的彭定康表示。“但他也不会过于自信地叫嚷,他从不会越界去找一些能取悦(中国)的话或标题。在我看来,这表明他能在自己的(商业)利益与知识的庄重和诚实之间找到平衡。”

  有人问李嘉诚,他是否认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特首和立所有60个席位实现全面的选举,这位79岁高龄的大亨回答道:“是的,几乎可以肯定。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选举机制的建立和进步首先必须促进的增长和有利变革。”

  和多数大亨一样,李嘉诚毫不掩饰他的爱国主义热情。然而,正如他商业王国的国际形象所展示的那样,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已经与最初有了明显的不同。

  他最初的重大管理决策之一—上世纪40年代末在他工作的工厂里做出——就是为中国打败做准备。“随着中国内战和政局的发展,我知道,由于我们90%的销售都面向中国内地,如果内地领导层发生变动,我们的业务将大幅减少,”他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果然,1949年,我们的业务减少了90%,比我预期的还要糟糕。但公司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因为我没有留太多库存,也没有定购太多原材料。”

  1967年,当中国发起的(Cultural Revolution)波及时,李嘉诚举家迁往新加坡,但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购置了大量地产”。

  “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确实非常有趣,”一位非常熟悉李嘉诚的人表示。“他不会得罪内地,但他也接受了英国的爵位,渴望与英国者保持密切关系。他与玛格丽特?撒切尔(Maggie Thatcher)关系非常融洽,而不愿与主义体制打交道。”

  这位人士补充称:“当(内地)在李泽楷的交易上为难李嘉诚时,他的处境非常困难。”他这里指的是李泽楷去年试图将他旗下的电信公司电讯盈科出售给外国竞标者。在内地表示反对后,李嘉诚试图通过旗下的慈善基金会达成交易。李嘉诚将此视为对儿子的帮助,但李泽楷却认为这是一次不受欢迎的干预。当时的混乱局势将紧张的父子关系——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最公开的秘密。不过知情人士表示,此后,父子二人已经和好。

  那些对李嘉诚不那么欣赏的人士指出,关于李嘉诚的传奇故事通常会避而不谈他的婚姻和汇丰银行(HSBC) 1979年决定将和黄出售给他的交易。1963年,李嘉诚迎娶了来自富有制造业家族的表妹庄月明(Amy Chong Yuet-ming)。1950年,他用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筹借的5万港元开创了自己的企业,这些亲戚包括他未来妻子的家族。他表示:“这些借款几年后就彻底还清了。”

  至于和黄,汇丰银行1975年获得了这家古老的英国公司的控股权。汇丰将和黄出售给李嘉诚的交易——汇丰银行还借钱给李嘉诚进行收购——由时任汇丰董事长的沈弼(Michael Sandberg)负责。这笔交易标志着英国在的商业地位就此结束,同时也确立了李嘉诚接替船运大亨包玉刚(Sir Y.K. Pao)、成为商界的地位。与包玉刚一样,李嘉诚随后加入汇丰董事会,成为该银行非执行副董事长。

  对于李嘉诚的两项伟大举措——投资赫斯基能源和奥兰治公司,这位大亨的者指出,它们并不总是被人们视为伟大举措,而且推动这些交易达成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他想在1997年中国对恢复行使主权之前对冲风险。一位熟悉李嘉诚想法的人士表示:“(1997年回归)必定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当时,李嘉诚为其不断壮大的海外投资提出了一个不那么有争议的逻辑:“这不一定要和有很大关系。”他在1989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近90%的资产都在,因此投资海外是合理的。”此前 6个月,发生了“”。

  有人认为“李嘉诚实属幸运”,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运气。一位熟悉李氏家族的人表示:“进入这个群体的人越多,一些人就越有必要简化自己故事。”即便和黄交易确实给李嘉诚带来了港口和零售现金流,令其顺利渡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房地产萧条时期,但与他打造的全球企业相比,他继承的这些业务都不值一提。“和黄以前的业务相当多元化,但都集中在,”李嘉诚表示。“它只有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几乎没有国际投资。”

  在李嘉诚的传奇故事中,一个可能的缺点是和黄的3G业务。自2002年以来,这项业务不含利息和税项的亏损已达到150亿美元。“如今,有趣但对他来说相当悲哀的一点是,‘超人的形象突然变了,”一位担心3G业务可能成为李嘉诚致命弱点的朋友表示。“我线G)是一项成功之举,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最开始会那么热衷。”

  尽管李嘉诚明年就将迎来80大寿,但他身体依然非常健康,对退休这一想法根本不愿想。不过,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也开始日益突显出来。

  熟悉李嘉诚的人表示,他把超凡魅力和受欢迎的风格与极度强硬结合在了一起。1984年至1994年期间担任和黄董事总经理的马世民(Simon Murray)回忆道:“他会走进一间满是人的屋子,说‘大家好,我是李嘉诚?——好像别人还不知道!”

  “嘉诚这种人很罕见。在这个新世界中,他身上体现的全都是旧的价值观,”艾伦?哈森菲尔德在谈到李嘉诚传统、较为的一面时表示。“在我与嘉诚打交道时,我们不需要合同。一个握手就代表一切。但如果你让他或与他作对,你与他的合作就只能到此为止。”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原则的人,”李嘉诚同意道。“不幸的是,许多人混淆了原则和强硬,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有时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遭到时。”

  一个拥有李嘉诚这种成就的人,魅力和固执的结合并不令人意外。然而,熟悉李氏家族的人表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似乎各自继承了父亲双重个性中的一面。一位和黄内部人士将和黄及长江实业副董事长李泽钜(Victor)形容为“传统、本分的中国儿子”。他已婚,育有4子,与父亲住在一起。迄今单身的李泽楷则魅力四射,生活,非常。“李泽楷知道如何喝红酒,如何讲笑话,”李氏家族的一位朋友说道,“但我从没听李泽钜讲过笑话。”

  “李泽钜没有继承多少父亲的创业热情,如果说有的话。他比弟弟更固执,更不愿冒险,”李氏家族的另一位朋友补充称,“李泽钜还采取了强悍的方式,决不放过交易中任何可能赚到的钱,这可能会招来很多人的。李泽楷更有魅力,过分具有创业。”

  李嘉诚自己则说:“李泽钜22岁进入长江实业,从最底层做起……李泽钜和李泽楷都是我的儿子,他们自然继承了我的某些性格。在业务上,他们都原则,严格遵守合约。(李泽钜的工作)肯定不是胆小的人能干的。”

  “李泽楷有自己的业务,可能不会回到长江实业或和黄,”这位大亨补充道。“然而,我个人也有一些海外业务,一旦时机成熟,李泽楷可能会帮我打理那些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