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从4万余名初、高中学生中脱颖而出的309名决赛选手汇集合肥,进行最后的荣誉之战。
决赛包含科学素养能力测试、STEAM课题协作、答辩三重。在科学素养能力测试中,选手们需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质科学、工程技术等四个板块内容的知识考核。青蒿素、温室效应、黑洞等各不相干的关键词都成为考题内容,需要学生广泛积累知识。
然后,选手们随机分成5人小组进行STEAM课题协作,小组分别担任CEO、工程师、技术总监、艺术总监、项目发言人,在封闭教室内用专为大赛研发的“科学盒子”现场进行创意作品设计。这个环节考察学生创意和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在答辩环节,选手们需要对自己作品的创意来源、模块结构、功能设计、团队分工等进行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院申成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李木军副教授等专家担任评委,对选手们的作品和答辩进行现场打分。面对评委们的尖锐提问,选手们信心十足,应答自如。“防盗防涝车库系统”“智能交通协管员”“多功能汽车改装”“智能捕鼠器”“智慧鱼缸”“输液换药提醒装置”等结合创意与现实需求的设计,也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们能在短短五个小时内,利用有限的材料做出这么多具有创意和实用的科技作品,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 申成龙教授表示,大部分选手的作品设计,在功能、材料、外观设计等方面考虑都很全面,尤其是儿童锁车内提醒系统、防涝车库系统的创意,非常符合现实需求。
答辩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万元熙专门为选手们带来了以“人造太阳科学原理与重大进展”为主题的精彩,400人的礼堂内座无虚席。“当太阳收缩到一定程度失去后,人类未来会如何?”“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有什么关联和区别?”面对学生们的现场提问,万元熙一一耐心回答,为科学少年化解谜团,点亮科学梦想之灯。
决赛期间,大赛友好协作高校代表郑州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也来到比赛现场,为选手们加油鼓劲。
吕后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