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谁是科技时代创富力Max的高校?除了清北可有你的母校?

※发布时间:2019-12-4 11:00:1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柳晋阳眼下,科技创富的3.0时代正徐徐启幕——中国最好的高校,开始“领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英雄联手创富的新浪潮蔚然袭来。

  眼下,科技创富的3.0时代正徐徐启幕——中国最好的高校,开始“领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英雄联手创富的新浪潮蔚然袭来。

  这是学霸最好的年代!科技英雄登上创富舞台,争先恐后创新创业,他们中的幸运儿,第一个标签是独角兽的创始人,而下一个标签,是成为未来富人榜上的生力军。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技术正成为第四次工业的,孕育着未来巨头的科技独角兽,堪称中国经济体系最具未来感的新鲜血液。在这些新技术领域,中国一流学术型大学的研究实力较世界领先水平不遑多让。研而优则产业化,高校赋能的科技独角兽正加速进入井喷期。新财富以能统计到创始人学历、院校背景的42家新技术独角兽/准独角兽为样本,推出中国高校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榜,上榜的11所高校中,C9(九校联盟)强势占据了6席。

  不同于以往创业群体中的“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这些独角兽中更多涌现的是“师生”和“师兄弟”的搭档。如果说中国财富的1.0时代缘于美的何享健为代表的实业富人充分利用了的红利,2.0时代是科网泡沫破裂时挺过寒冬下来的马化腾、马云们共同了互联网创富的恢弘20年;那么,眼下,科技创富的3.0时代正徐徐启幕——中国最好的高校,开始“领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英雄联手创富的新浪潮蔚然袭来。学院派创业者们出击了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全产业链,他们更得到了教授/校友圈子从技术、人脉到资金的倾情相助,集体为浇筑中国下一程的竞争优势而全力奔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正确。在这批科技独角兽/准独角兽整体估值已达721.79亿美元的背后,是国内高校科研实力积累由量到质的爆发,是中国信息科技产业大踏步的飞速追赶,是本土资金开始有能力有视野投下重金赌注未来,三者共同催生的转变。

  中国最好的工科高校大学,这次依旧carry全场,以201.27亿美元的估值,9家独角兽、3家准独角兽的数据撑起创富力的榜首,旷视科技、柔宇科技、小马智行、小鹏电动车、深鉴科技、Momenta等一众知名独角兽都源自血脉。而常年与并肩的大学,表现也颇为亮眼,几乎包揽了上榜的AI算法公司,包括海天瑞声、明略科技、品友互动。

  锋芒毕露的,还有“进击”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拔尖教育产生的上海交大ACM班和中科大少年班,在学术向产业的中造富力惊人,完全不输姚班和浙大竺院。其中,ACM班学生已经出产了第四范式、流利说、森亿智能、依图科技等独角兽/准独角兽,涉及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医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平台等。中科大少年班则贡献了寒武纪、氪信科技、百分点等。

  值得关注的是,科研实力未必完全等同于科技创富力,高校所处的区域实力,同样是孵化知识新贵真实存在的门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产学研”的打通然占据有利地形。如杭州民营经济发达,兼具阿里强大的电商产业集聚力,“浙大系”普遍具有强大的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基因,且与“阿里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传统老牌工科强校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为C9中唯二未上榜的失意者。科研不分地界,打破知识创富难过山海关的魔咒,是一项需要全面总动员的系统工程。

  如果说电影《星际穿越》中会说话能思考能变形的智能机器人TARS,还距离我们太远,那电影《Her》中所打造的智能,或许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Her》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25年,一个被分手的内向宅男和一个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的女助手萨曼莎谈起了恋爱,而萨曼莎的线”的智能语音操作系统。

  在5G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等协同下,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已经走到深度融合的前夜,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除了应用于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移动支付,未来还将落地到教育、医疗、出行等更多的场景中。

  技术大变革时代,新技术领域独角兽风起云涌,知识、技术、资本在市场激励机制下完美融合,这是学霸最好的年代!科技英雄登上创富舞台,争先恐后创新创业,他们中的幸运儿,第一个标签是独角兽的创始人,而下一个标签,是成为未来富人榜上的生力军。

  学界和产业界的打通,是中国新一轮技术创富浪潮中的一大趋势。众多无人驾驶、机器视觉、AI芯片等独角兽,产自学院派。

  一方面,产业界在存量博弈时代,开始进击基础研究领域,“瓜分”学界大牛,例如百度当年招募吴恩达教授(斯坦福大学)、旷视科技招募孙剑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联想招募芮勇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阿里聘任智能泰斗Michael Jordan(伯克利教授)成为蚂蚁金服的科学智囊团等。另一方面,学术大佬和技术大牛也在积极产业界,特别是在技术壁垒较高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学的姚期智、朱军、张钹教授,都积极参与了相关企业研发。

  事实上,基于学术,链接产业,主动创新,或许学术巨擘以及高校学子们走得更前沿。比如,海外AI研究界,几乎都由各大商业巨头挑大梁。而中国的走势有些与众不同:相较于企业,国内的高校似乎要走在更前端,也走得更远。

  以AI专利这个维度来衡量,根据WIPO technology Trend数据,世界范围内,AI专利族数量最多的前30家机构中,有26家都是企业,只有4家是学术科研机构。而最前面的15家机构,清一色是企业。这并不意外,美国的IBM以8000多项专利傲视群雄,第二名微软都难以匹敌;而前15名中的其余席位几乎被日本公司包揽,东芝、富士通、松下、佳能、索尼等知名数码公司悉数在场,占据9席;中国唯一入围的机构估计令人意想不到——国家电网凭借生物发电机器学习技术的优势,孤身挺进了前15。

  与产业界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AI专利前30位选手中仅有的4家学术机构,有3家都来自中国。而仅从学术参与者的排名来看,前20位里中国占据17个,中国科学院系统凭借897多项专利组合,成为AI学术界的冠军,浙江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居于第二、三位。

  由此不难理解,目前中国AI独角兽/准独角兽的创业团队大多具有国内高校背景,姚班、浙大竺院、上海交大ACM班、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堪称中国AI创富的核心主力军,其培养的一批创业者正在AI芯片、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无人驾驶、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发轫并崛起,逐渐切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在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的现实中,中国由这批年轻的知识新贵推动,加速进入AI时代,让人欣慰。

  新财富以当前能统计到创始人学历、院校背景(国内高校)的42家科技类独角兽/准独角兽为样本,从资本和产业的维度来考察中国高校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造富能力。我们以各科技企业的估值/市值、数量作为指标,汇总计算其创始人所在高校的数据,得到“中国高校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榜”(表1)。

  整体来看,上榜的11所高校中,C9(九校联盟)强势占据了6席,除了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大学未上榜外,其余6所高校均在榜单上。C9类似于美国常春藤联盟,于2009年10月启动,包括大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

  此外,两所“港校”的表现也引人瞩目,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都强势上榜,其中,中文大学凭借商汤科技60亿美元的估值,众多内地名校。而余下的两所传统工科强校——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也凭一己之力跻身榜单。

  第一梯队中,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强独占鳌头,在独角兽数量、体量以及财富估值上,都领先其他高校几个身位,分化明显。大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富值分别达到201.27亿美元、146.6亿元、74.38亿美元。而这3所高校血统的独角兽财富值占据了上榜11所高校整体创富值(合计721.79亿美元)的58.5%。即高校创富力的6成由前三所高校所创造,马太效应明显。

  而第一梯队内部,前三名之间也拉开了不小的差距,三者财富值比例相当于3:2:1。在这次和北大的比拼中,赢得稍显轻松。无论从创富力还是独角兽数量来看,都呈现碾压态势。而若北大联手,合计创富值达到了347.8亿美元,近乎瓜分了榜单的半壁江山。隶属于中科院体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携6家独角兽、74.38亿美元的创富值,以黑马姿态挺进前三。

  在创富力为60亿美元及以下的第二梯队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榜。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文大学虽然各自只有一家独角兽撑场,但却是比特和商汤科技这样的王牌,这也使得它们的创富力并列第四。

  而分别拥有4家独角兽的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创富领域更加丰富,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在机器学习平台和新能源汽车上占据优势;虽然整体创富值不到60亿美元,但孵化企业处于成长期的这两所高校的增长后劲不容小觑。

  第三梯队中,创富力为30亿美元及以下的上榜高校包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4所。航空航天大学凭借位列比特之后的第二大比特币矿机巨头嘉楠耘智,以30亿美元的创富力上榜。嘉楠耘智已于2019年10月向纳斯达克提交招股书。而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则同是凭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造富而登上榜单(表2)。

  自2010年人工智能在语音和视觉两个领域产生突破性进展以来,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爆发了人工智能创业热潮。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链初步成型,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9、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710亿元,2015-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5%。

  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游提供算法和基础输入支撑,属于基础层,以AI芯片、数据服务、算法架构等研发为主,它们具备技术要求高、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中游作为核心环节,则是在基础层上开发算法模型,并将之成具体AI技术的技术层,当前的基础技术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为主。下游的应用层则是针对不同场景和行业,比如金融、安防、教育、医疗、自动驾驶、智能穿戴等,将AI技术落地,形成商业生产力的环节(图1)。

  不论上中下游,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是中游技术平台,因为具备较强的人才、技术壁垒,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较为容易,所以需要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科研基因,才能第一时间消化吸收最新的科研,并应用到具体技术领域。

  正因如此,当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AI类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它们的创始人团队大部分都出身于名校或者国内科研机构。

  虽然总体上,大学校友所创设的独角兽数量和估值都要高于大学,但是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的表现,和北大旗鼓相当。上游的AI芯片企业中,大学更占优势,但数据服务和AI算法这一块,几乎是大学的主场。

  伴随物联网时代的临近,AI芯片需求剧增,AI芯片创业公司开始涌现,深鉴科技、地平线、寒武纪站到了中国AI芯片初创企业的第一阵营。

  目前,业界的AI主流芯片,除了CPU以外,还有GPU、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ASIC。CPU领域的霸主无可争议是英特尔。GPU芯片市场则主要被英伟达和AMD占据,国内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比特推出了第一代产品,但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FPGA芯片灵活性好,功耗较低,由于前景良好,也是大厂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目前其主要由硅谷的四家公司把持:Xilinx(赛灵思,XLNX.O)、Altera(阿尔特拉)、Lattice(莱迪思)、Microsemi(美高森美)。其中,赛灵思与阿尔特拉共占有近90%的市场份额,专利达到6000余项之多。国内的FPGA芯片企业与它们的差距还较大。2018年,赛灵思宣布收购国内AI明星企业深鉴科技。

  ASIC芯片主要应用于深度学习加速。国外主要是谷歌在主导,国内企业代表是寒武纪。ASIC一旦制造完成以后就不能后续修改,且研发周期较长、商业风险较大,一般只有大企业或背靠大企业的团队愿意投入到它的完整开发中。

  因为通用CPU开发难度最大,而且在深度学习算法中计算效率较低,所以随着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GPU、FPGA、ASIC的市场逐渐涌现。虽然国内AI芯片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是在算力、算法、大数据的支撑下,在GPU、FPGA、ASIC云端有了新的发展(表3)。

  成立于2016年的深鉴科技有着“中国版英伟达”之称,其创始人姚颂、单羿、汪玉都来自大学。CEO姚颂毕业于大学电子系,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汪玉则是姚颂的老师、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CTO单羿为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经过3轮融资,深鉴科技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蚂蚁金服、招商局创投、金沙江创投、控股、赛灵思等。

  由于芯片基础架构格局已定,国内的AI芯片企业多是基于基本架构的二次开发或者优化。自2016年成立以来,深鉴科技推出的两个用于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底层架构——亚里士多德架构和笛卡尔架构的DPU产品,都是基于赛灵思FPGA平台。或许是因为AI落地难,商业化方面容易受到挫折,2018年7月,深鉴科技被自适应和智能计算巨头赛灵思收购。

  地平线机器人的AI芯片BPU也是基于FPGA的二次开发。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余凯,是慕尼黑大学博士、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院长,2015年从百度离职创业。在脸书参与创建Facebook AI Research,主导Deep Face项目的杨铭回国加盟,他本硕都就读于大学电子工程系,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7年,地平线的A+轮融资获得英特尔等机构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2019年2月,地平线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30亿美元,超过寒武纪成为全球最大的AI芯片独角兽,投资方包括全球三大半导体企业中的两家——英特尔和海力士。

  与地平线年入行不同,虽然正式成立于2016年,但寒武纪的起源要追溯到2008年中科院计算机所的10人计算研究团队,当时他们主要从事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而令其声名鹊起的除了科大讯飞(002230)、阿里巴巴(BABA.N)等知名股东,还有它的创始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霁、陈天石兄弟。

  原本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的团队,在霁、陈天石的领导下,于2016年推出了寒武纪1A处理器(Cambricon-1A),后逐渐开始商业化。顶着“全球首个AI芯片独角兽”、“80后天才亲兄弟合体缔造全球首个AI芯片”的,经历4轮融资后,目前寒武纪估值达到27亿美元。

  寒武纪的商业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终端,二是云端。终端产品即手机、智能眼镜、手环等,需要芯片去识别图像、影音和文字。2017-2018年,华为麒麟970、980分别使用了寒武纪的1A处理器和1H处理器,并搭载在Mate10和Mate20系列手机中。在云端,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等都是寒武纪的客户。2018年5月,寒武纪推出了Cambricon MLU100云端智能芯片,陈天石称,其功耗仅为英伟达同类产品的几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区块链矿机龙头转型做AI芯片的比特,不仅赴港IPO折戟,转型AI芯片也备受质疑。2013年,毕业于大学金融系的吴忌寒,拉上了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詹克团创业,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发出了基于BM1380芯片的第一代蚂蚁矿机。2016年起,比特向AI芯片方向延伸,于2019年9月推出了最新的算丰第三代AI芯片BM1684。

  尽管双线发展下AI芯片一直迭代,但比特依旧难掩过度依赖“挖矿”业务的现实。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比特矿机销售收入为26.84亿美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4.30%。此外,AI芯片良率不高、作为无晶元IC设计公司在供应链上无议价能力的问题也诟病。10月底,比特更爆出,吴忌寒向员工发布内部信,称解除詹克团在比特的一切职务。

  上游的数据服务公司中,海天瑞声的创始人贺琳来自大学。她也是上榜的为数不多的科技企业女性创始人之一,另外两位上榜女性分别是李群自动化的石金博、品友互动的黄晓南。

  1968年出身的贺琳是不折不扣的“技术女强人”,毕业于大学计算机专业,创业前在中国科学研究院声学研究所任职20年,从事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成立于2005年的海天瑞声蛰伏了14年后,在2019年冲击科创板,但历经监管对其核心技术含量不足、主营业务不清晰的“四轮问询”后,于7月26日撤回申请材料,终止了IPO。

  招股书显示,海天瑞声主要提供AI数据资源产品及服务,数据资源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64%、数据库产品收入占34.27%。其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标贝科技、慧听科技。2016-2018年,海天瑞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423万元、1.19亿元、1.93亿元,增长较快;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别为1029万元、3415万元、6714万元。贺琳直接持股海天瑞声28.9%,并通过控制中瑞安间接持股16.51%,合计持股比例达到45.41%,为海天瑞声控股股东兼实控人。

  AI算法企业明略科技、品友互动的创始团队同样都来自大学。明略科技的创始人兼CTO冯是聪毕业于大学计算机系,董事长吴明辉为大学数学系。2019年3月,明略科技集团宣布完成20亿元D轮融资,由腾讯领投,金拓资本、华兴新经济基金和中航信托跟投。目前,明略科技估值30亿美元。而品友互动的黄晓南并非技术出身,毕业于大学英文专业的她,之前有近20年的市场营销经验。

  中游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核心玩家,而其中应用场景最丰富、商业化价值最大的赛道则是机器视觉。从市场规模来看,2017年国内计算机视觉占AI市场的34.9%,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语音识别,占据24.8%的市场(图2)。

  这也和新财富统计的结果相吻合。新财富统计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准独角兽中,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数量最多,占据8个;除了大学、中文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界背景的“大混战”,还有微软、阿里巴巴等产业巨头走出来的高管二次创业。而机器视觉领域的独角兽最集中、商业成熟度最高,整个市场呈现出高集中寡占型态势。据IDC统计,2017年,有“CV四小龙”之称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合计占据机器视觉应用市场69.4%的份额。

  商汤科技创始人为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汤晓鸥,他重视基础研究、算法储备丰富,以人脸识别起家,后覆盖到人体、图像、视频、SLAM与3D、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多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2016年起,商汤科技通过直投和产业基金的方式向下游延伸布局新场景和新应用,例如投资了医疗健康领域的AI初创企业禾连健康、VR看房企业51VR等。

  旷视科技三位联合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均毕业于姚班。旷视成立于2011年,其早期以开发C端人脸识别相关应用为主,后转向提供B端计算机视觉相关产品和服务,旗下Face++是当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脸识别引擎。在“四小龙”中,旷视科技是唯一两次获得“阿里系”投资的企业。背靠大树,旷视有望在金融、出行等多个领域被注入更多资源。旷视在四小龙中成立最早,如今又有望再次领先登陆资本市场,2019年8月25日,旷视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冲击“AI创业第一股”。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周曦本硕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相比旷视和商汤垂直于金融、安防、手机,云从科技是银行和机场人脸识别第一大供应商,在银行领域,截至2018年3月,其中标了包括四大行之内的88家总行平台,市场占有率高达72.7%。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是“四小龙”中唯一没有外资入股的企业,其股东名单背后有多只国家级战略投资基金。显然,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大趋势下,“国家队”背景有助于云从科技在安全行业的拓展。

  与其他几家不同,依图科技属于“实战型”,它最大的不同点是技术并非来自创始团队的科研,而是从零开始,先选择行业,然后针对企业需求进行课题研究。成立于2012年的依图科技,创始人为大学分校(UCLA)统计学博士朱珑和前阿里云计算专家林晨曦。2013年,依图科技为苏州系统开发了车辆识别系统,将套牌车的识别率从不足30%提高到90%,初战告捷后又推出了人脸识别系统,同样取得成功,吸引了更多系统客户,目前其业务主要聚焦于安防和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小龙”之外,计算机视觉中还有一家主攻计算摄影技术的虹软科技。虹软科技主要提供智能手机摄像头、全景相机、智能行车记录仪等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智能手机是虹软科技最大的舞台,客户囊括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LG、索尼、传音等众多手机厂商,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用的大部分手机自带的美颜功能,都来自虹软科技的支持。除了“美颜算法”,虹软还提供HDR技术、暗光拍照技术、多摄方案等。虹软科技57岁的创始人邓晖本科毕业于大学核物理专业,后获得美国大学博士学位。2019年7月22日,虹软科技登陆科创板首日,邓晖及配偶Liuhong Yang合计持股34.07%,身家达到90.67亿元,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25家公司中,身家排名第三的科创板富人。

  随着智能语音技术逐渐成熟,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自然语言处理)产业也进入爆发期,虽然国内这一市场已经相对集中,科大讯飞占据国内语音市场近70%份额,但包括云知声、思必驰、出门问问、涂鸦智能等初创企业也纷纷涌现。

  不同于科大讯飞全方位服务、平台嵌入的模式,云知声和思必驰、图灵机器人等选择了不同的发展径:API接口给第三方,软硬一体化或纯软件线C。其中,思必驰、云知声两者业务较为相似。云知声重点布局家居、车载与医疗,思必驰重点布局家居、车载与机器人,两者业务多有重合,但是侧重点有不同。除了业务相撞以外,两家近年来的融资情况也很接近。同在2018年完成了大额融资,均宣布准备IPO,2018年6月,思必驰的CEO黄伟和云知声的CMO龙梦竹还在朋友圈隔空呛声,火药味十足。

  现阶段,机器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技术难以成为核心壁垒,产品化能力才是成长的关键。这一点从近几年头部智能语音初创企业如云知声、思必驰等纷纷从技术提供商转向产品/服务提供商就可以看出。

  不难发现,这些中游技术平台类公司的创始多是技术人才,学霸出身,不仅有深厚的研究背景,还有全球知名企业的就业经验。出门问问的李志飞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曾任Google美国总部科学家、机器学习与机器翻译专家。

  云知声的董事长黄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此前曾担任盛大创新院语音院院长,更早之前曾在摩托罗拉工作。云知声的核心团队中有3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思必驰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都是大学本科、剑桥大学硕博的背景。2007年,高始兴在剑桥高新区创立AI Speech,后归国创立思必驰。

  跟CV和NLP领域的大神有着相似成长径的,还有机器学习平台的代表——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戴文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2级的ACM试点班,高一时他凭借竞赛获得保送资格,但因为不能选专业,抱定心思只读计算机系的他选择了上海交大。在校期间,他所在团队拿到了ACM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有意思的是,带队教练正是同样来自上海交大1997级计算机系、依图科技创始人林晨曦。

  不过,让戴文渊与人工智能结缘的还是华为。2013年离开百度,入职华为后,为竞标一个银行存储系统,戴文渊用人工智能给该客户做了几个模型,其中一个是小额贷款模型。银行试用后发现,短信营销效率提升了25倍。虽然拿下这个订单,但戴文渊的解决方案没有沉淀下来,毕竟华为的“主航道”并工智能,于是2014年戴文渊离开华为,2015年创立第四范式。

  第四范式主打为传统行业提供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其核心产品“第四范式先知”是低门槛、端到端的企业级人工智能PaaS平台(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服务领域包括金融、医疗、、能源、零售、等。2018年12月,完成了C轮融资后,第四范式的估值达到12亿美元。

  下游的代表性公司多来自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其中,无人驾驶行业最为火热,共上榜4家公司,其中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为姚班背景的小马智行,成立不到3年估值达到17亿美元。

  教育领域的代表公司为英语流利说,其创始人王翌是1999年杭州高考理科状元,大学本硕连读,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2018年9月,英语流利说(LAIX.N)登陆纽交所,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AI+教育”公司。按2019年10月31日收盘价的11.34亿元市值计算,持股比例达到23.9%的王翌财富达到2.7亿元。

  金融和医疗领域的代表分别为氪信科技和碳云智能,氪信科技的创始人朱明杰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拥有微软亚洲研究院博士学位(与中科大联合培养);而碳云智能则是以王俊为首的华大基因离职高管团队创立,王俊拥有大学人工生命方向学士学位、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

  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代表则是李群自动化。其创始人石金博与大疆创新的汪滔师出——均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李泽湘的学生。汪滔创业初期,曾得到过李泽湘的很多帮助。

  “李群”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描述机器人运动的数学概念,与大疆进入消费无人机领域不同,李群自动化选择的是工业机器人市场,其驱控一体的并联机器人已应用到蓝思科技(300433)、春兴精工(002547)等苹果供应商的产品线。目标为世界级轻量机器人领军者的李群自动化,总部在东莞松山湖,深圳设有分公司,C轮融资后估值超过200亿元(约合3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链上、中游没有太多表现的浙江大学,其孵化的科技独角兽基本上扎堆在了下游,与行业结合紧密。其中,技术类代表为Rokid机器人。Rokid是智能家居机器人研发商,产品为可以操控家中智能设备,具备识别、听懂、反馈等功能的家居机器人,目前可以支持的场景包含天气、智能家居、音乐、、简单聊天等。其创始人祝铭明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为阿里巴巴M工作室领头人,负责深度学习、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发。

  而另一个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达闼科技,其创始人黄晓庆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CTO、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很大程度上,他和软银CEO孙此前的多次合作,为达闼科技的融资打下了基石。

  成立于2015年的达闼科技,在不到4年时间里,从轮的1000万美元领投,到A轮、B轮,都获得了软银的全力支持。目前,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为达闼最大的外部股东,占股近30%。

  与达闼科技常常同时出现的另一家机器人公司是优必选。如果说达闼科技是“系统架构”起家,优必选就是“伺服舵机”起步。虽然技术层面差异化竞争,但两家机器人公司在商业径上却是殊途同归。二者均面向B端,以商用产品为主。这反映了国内服务型机器人行业的现状:B端需求更明确,场景更智能,企业更容易存活。未来其或许会逐渐向社会公共场合、家用服务机器人发展。

  与此同时,两家机器人公司都不约而同筹谋上市。2019年7月,达闼科技拟于纽交所上市,IPO的规模为5亿美元,募资用于研发、销售渠道的开发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等。而优必选也于2019年5月,向深圳证监局提交了备案,筹备A股IPO。2018年,优必选完成了8.2 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约为50亿美元。

  深挖高校科技创富背后,某种程度上算是强势“工科”基石传导的造富之。在登上高校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榜的C9学校中,除了北大是文理科均见长、工科非优势外,剩余上榜的5个高校均为传统工科强校。其中,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这种传统工科强校相比,南京大学虽然工科不多,但在计算机科学、电气、软件工程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双一流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属于“小而精”的类型。

  再从人工智能来看,从学科分布看,中国AI领域论文出产最多的前8个学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电信学、影像学与摄影技术、机器人技术、材料科学、数学;而从全球看,发表AI论文最多的两个学科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这除了体现出人工智能领域广泛的学科交叉性,还说明“工科”在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中起引领作用。

  如今,开设人工智能学科已在中国高校中形成一股热潮。在2018年教育部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有57个是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仅在2018年5月,就有、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大学四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背景的初创企业出现最多,高达12家,占据统计样本的28%,201.27亿美元的创富值占据上榜总财富的27.8%;其孵化的独角兽有9家,准独角兽有3家。

  作为高校中的佼佼者,大学的性首先体现在其“制霸”自动驾驶领域上。目前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巨头中除百度以外,独角兽的代表有小马智行、Momenta、图森未来、智行者。除了专注卡车无人驾驶的图森未来外,业内独角兽几乎被大学的团队包揽。

  而准独角兽中,大学还“出产”了张祖峰、殷嘉伦创立的畅行智能——国内领先的港口、矿山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张祖峰是“苏州猛狮队”的负责人,曾带领团队获得2018年第二届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WIDC)的无人驾驶组城市街区场景赛“领军”。

  除了在无人驾驶领域一骑绝尘,围绕着自动驾驶的配套产业也应运而生。背景团队创立的禾赛科技和一径科技,主要研发应用于无人驾驶的激光雷达。其中,禾赛科技的创始人李一帆和向少卿都毕业于大学的精密仪器系。

  大学优势学科包括自动化、机械、建筑、土木、水利、电子、电机等工科;专业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工程院院士多。可以发现,在“系”众多科技类创业公司中,它们的团队创始人基本上都来自电子、电机、机械、自动化等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表4)。比如,深鉴科技的姚颂来自电子工程系,其联合创始人汪玉则为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并列第一。而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排名中,反超北大,排名上升到第15位。

  作为大学的强势学科——计算机系自然为AI圈贡献了许多“技术大神”,其中广为流传的“AI四大家族”,分别有四位代表性技术大神:PonyAI楼、RealAI田天、旷视科技唐文斌和商汤科技徐持衡。

  “四大家族”中出道最晚的RealAI同样来头不小。成立于2018年的RealAI,针对大量数据没有被利用、预测结果不可靠、不可解释等问题,做可理解的AI算法。其CEO田天为大学计算机系博士,主要研究AI方向,深入机器学习、知识聚合领域;CTO陈键飞同样也是计算机系的博士。而RealAI的首席科学家之一则是大学的朱军教授,他是亚洲第二位IEEE AI 10 to Watch学者、PAMI副主编,连续多年担任ICML/NIPS领域。

  而RealAI另一首席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钹院士——国内AI界的泰斗级人物。

  另外,田天和陈健飞的师兄弟徐旻捷、胡文波、卓靖炜三位博士也加入了RealAI,担任研究科学家。RealAI的整个团队就是由朱军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组成的。

  集齐了7位大牛的RealAI成长迅速,成立不到半年就于2019年1月完成融资数千万元,领投方为BV百度风投和中科创星,水木校友基金跟投。

  不仅科技类创业公司由工科包揽,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活跃的知名校友,同样是物理、机械、自动化、电子工程、力学等理工科背景占主导。商科的只有人人贷创始人张适时毕业于金融系(表5)。

  被打上最早一批创业者烙印的邓峰,毕业于电子工程系。2001年邓峰参与创建的防火墙软件Netscreen在纳斯达克上市,2004年Netscreen以42亿美元价格被Juniper Networks并购,创造了中国留学生海外创业神线年邓峰回国成立北极光创投,从创业家转身投资人。北极光创投投资过德比软件、酷我音乐、中科创达、展讯通信、触控科技、美团、大街网等,涉及TMT、娱乐、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

  在CS(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界,姚班无敌,但是上海交大的ACM班也不容小觑。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发起设立了ACM班。ACM班取名源于国际科学教育计算机组织——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组织。计算机领域最高——图灵就由该组织设立和颁发。这也寓意着ACM班一开始设立的目标就是“培养计算机科学家”。十年内,ACM班学生们便拿到了全球ACM大赛的“三冠王”。

  虽然目前上海交大的科技创富力尚不及大学,但显然,从独角兽数量和分布范围上看,以ACM班领衔的上海交大CS力量,已经开始渗透中国产业界。

  如今,ACM班生已经出产了第四范式、流利说、森亿智能、依图科技等独角兽/准独角兽,涉及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医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平台等(表6)。其中,商汤科技的徐立,本硕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中文大学,为汤晓鸥学生、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

  作为历史悠久的天才集合,中科大少年班的科技造富能力也相当硬核。1978年3月,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李政授的下,中科大创建了少年班,即选拔培育智商超常的少年为基础科学工作队伍储备。目前为止,中科大少年班培养了约4000名毕业生,间接培育了不少高科技企业。

  寒武纪的陈天石/霁、氪信科技朱明杰、百度前总裁张亚勤均来自少年班。张亚勤1978年进入少年班,年仅12岁,之后又赴美国哈佛大学等深造,2014年从微软中国业务负责人跳槽到百度,2019年3月宣布将于10月从百度离职。

  而百度创始人之一的“老板娘”马东敏,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19岁她就毕业出国,进入美国州大学生物系,后结识李彦宏。中科大60周年庆的时候,马东敏作为校友,给母校捐款1亿元。

  曾担任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的闵万里也来自少年班。他1992年14岁时进入少年班,之后前往美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在IBM、谷歌等企业工作,2013年进入阿里巴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AI云的闵万里,2019年6月从阿里巴巴离职,宣布将创办一只风投基金。

  除了强悍的工科背景作为积淀,科研实力才是高校科技创富实力的基石。从科研实力的维度看,第一梯队的上榜高校,在AI学术能力上的表现,大部分处于“头部”。

  整体最强的还是中国科学院体系。在人工智能的科研领域,成立于1949年,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中国科学院体系,表现优越:在科研院校专利人的排名中,以897件拔得头筹,除了超过浙大、、哈工大,还超过百度(542件)、腾讯(261件)、阿里巴巴(228件);而在AI论文发布数量上,中科院系统以2.6万篇的总量,远超、哈工大、上海交大、浙大(图3、4)。

  引人注意的是,在高校专利人数量这一排名中,出现了许多C9以外的高校身影,其中最醒目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其这一项排名甚至超过了,以685件的专利数量位居第三;其中一件“代表作”,是专供渐冻症患者使用的依靠视觉控制的渐冻人轮椅辅助系统。

  其实,单从人工智能科研维度来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实力不容小觑。它不但是部属院校中最早建工智能相关专业方向和学院的大学之一;2018年,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全国总入选的24人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非985高校还入选了两人。

  而且,西电的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交叉学科上都很强。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都进入A类(参评高校前10%),控制科学与工程进入B+(参评高校前20%)。在人工智能功能性应用中,西电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其拥有智能与图像理育部重点实验室。

  另外,在AI科研实力的考察中,人们熟悉的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尤其是哈工大,AI论文数量和AI专利数量都超过了上海交大,这显示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着不错的储备。

  诚然,科研实力是科技创富力的基础。但即使哈工大、西电这种学术科研实力处于上游的高校,却依然无法登上创富榜。为什么?如果高校的科技创富力与科研实力的挂钩不是强关联,那决定创富能力的究竟是什么?在学术向产业的能力中间,差距究竟在哪里?

  科研实力是科技创富的基础,但决定创富力的,还有地缘。影响高校师生将科研向产业造富效率的因素中,最难以改变的一个,是地理。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最多的省/直辖市分别是、上海、广东省,其中的人工智能企业以395家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浙江和江苏两个富庶大省,分别拥有66家、42家人工智能企业(图5)。

  显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产学研”的打通然占据有利地形。2018年《新财富》中国地区金融力排行榜,从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6个维度来评分,最后得出:前五名分别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所在的陕西和工业大学所在的分别位列第18、第26。

  区位影响,在高校的科技创富中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偏居于西北和东北的西安交大、西电、哈工大,尽管科研实力不俗,造富却仍在上。相对科研实力,显然地区金融力的排名与高校科技创富力更为吻合。

  哈工大素有“小”之称,而且还是“国防七子”(原属国防科工委,现归属工业和信息化部)之一,重工业(航海、核能、航天、航空、兵器)尤其强悍。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排在工科院校前5名的院校(根据A类和B类学科总数)分别是:大学、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018年3月发布的ESI全球计算机加工程学论文排名,总体反映各校工科强弱。和哈工大稳居第一档:工程学全球第六,哈工大全球第八。第二梯队竞争激烈,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不弱于老牌的“两交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

  在学校本身学科差距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地理本身所赋予的“意义”可能是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原因。

  全国无敌的本科生素质、深不见底的科研系统、机构校友人脉、更通畅的融资渠道,这些才是“清北复交”最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首都所具有的资源不可替代性。哈工大和之间的距离是隔了个“山海关”,而这个“山海关”所阻隔的优势可能难以逾越。

  同样是“国防七子”之一的航空航天大学,也是一所实力很强的工科985高校,2017年开设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方向。或许就人工智能的科研实力而言,它不及哈工大,但地处首都的它也凭借区块链独角兽嘉楠耘智登上榜单。其创始人张楠赓毕业于航空航天大学电设计专业,2011年,张楠赓的团队发明比特币矿机——阿瓦隆一代。2013年嘉楠耘智成立,2015年获得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旗下基金投资,并被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从中关村引入杭州。

  “交通大学”诞生于1896年,前身为南洋公学和山海关北洋铁官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沪校(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办学思是建成“东方MIT”;它与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京校(今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

  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是国内工程、管理类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抗战中上海沦陷,交大开始了颠沛的调整和。1946年抗战结束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1949年,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部分迁往新竹,也就是现在的新竹交通大学。1956年前后,为响应支援西部的号召,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迁到西安,仅留下了一个造船专业在上海。又过了3年,当时已经在西安的交大,再次将一部分迁回上海。至此,沪部的“交大”正式分离成两所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

  从血缘来说,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新竹交大是嫡亲兄弟,都是“南洋公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沪校”这一脉的传承。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后,转折出现了。刚“分家”时,西安交大“底子”好一些,彭康校长带着60%的教师去了西安,上海交大有造船系、起重机械系等19个专业,西安交大有机电系、能源系等24个专业。从1956年分校开始到1996年,西安交大一直是老大哥,师资要领先于上海交大,学科也更完善。

  嫡亲兄弟之间的分野出现在21世纪。上世纪十年代,上海交大的全国排名一直徘徊在15到20名左右,但是2000年开始,上海交大的排名逐渐上升,常年在第五名前后徘徊,跻身“清北复交”四大天王,成为国内高校中的“逆袭之王”。西安交大则从20年前的前5名退到了如今15名左右。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排名第7,西安交大排名第18。

  西安交大曾经引以为傲的学科实力,也逐渐与上海交大拉开差距。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交大有25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5个学科获评A+,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工商管理。西安交大有1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评A+。从A类学科数量来看,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相差11个。

  高校好比是地区财富积累的种子,如今更像是肥沃土壤上的果实。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下,作为西部第一的高校,西安交大也难免不受影响。不过,随着西安近年加大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度,西安交大的创富力值得期待。

  当然,学校的兴衰、影响力除了受地理的影响,在学科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背后还有其高层管理者的运作能力(比如申请国家、省级项目的能力)、资金等因素影响。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个例外。

  与、西安、成都相比,合肥作为“科教名城”的存在感稀薄。但不可否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与充满的中关村不太一样,在合肥生长的中科大被认为是“中国学风最正的学校”,实行“严进严出”培育模式下,其本科毕业率只有87%左右。

  这或许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坚定地让儿子任平报考中科大的原因。用他的话说,他看好中科大是因为“这里还能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确实如此,如今中科大的校墙大部分仍是铁栅栏,没开发成商铺。

  与交大系命运相似,中科大的建立与波折,同样是与国家战略、命运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50年代,科技力量薄弱的中国,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为补充后备力量,决定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1958年中科大成立于。1969年,受国内外复杂局势影响,13所在京高校外迁,疏散到全国各地,史称“京校外迁”。它们的下放极大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一些省份还因此受益无穷。其中就包括1970年接受中科大落户的合肥。

  为了留住中科大,安徽省倾尽所能。而背靠中科院、本身又占领科技高地的中科大,则聚集了很多其他高校难有的资源。合肥市有3个国家实验室,其中,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微尺度实验室都依托于中科大,另外一个是中科院的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加之安徽与长三角沟通频繁,安徽所有城市均已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全面“入长”,所以,即使地处安徽合肥,也抵挡不住中科大在科技创富领域的爆发。

  中科大和合肥之间,是典型的双赢。合肥本是地级市,却能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中心,中科大居功至伟。2018年,合肥市有9项科技获国家科技,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7077项,成交金额191.85 亿元,增长34.4%;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590项,成交金额165.57亿元,增长14.8%。

  同样与地区经济呈正反馈的,还有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除了承载着得天独厚的民营经济繁荣优势外,浙大的创业还明显受地区行业特性的影响。

  在浙江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海洋、民营经济的大本营中,“马云”的诞生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小微企业和电商平台天然是同盟。随着阿里巴巴生态版图的逐渐扩大,阿里的影响力已经渗透甚至扩大到了整个浙江。

  在浙江省,有一群企业创始人或CEO被称作“双创”时代下“浙江新四军”,即“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浙江大学的在读生,或是从这所校园走出的企业家被统称为“浙大系”。

  “浙大系”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强大的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基因,并且与“阿里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杭州发达的民营经济背书和阿里强大的电商产业集聚催化下,新一波“浙大系”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服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尤为活跃(表7)。

  不仅受益于阿里生态链,“浙大系”的创业还少不了阿里的间接“孵化”。“阿里系”和“浙大系”有明显的交叉重叠:不少年轻的创业团队既是浙大出身,同时也是“阿里校友”。

  成立于2014年的爱财集团,其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消费分期平台“爱又米”,主要有理财板块、消费分期、小微金融以及汽车金融四大板块,已先后完成了4轮融资,如今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进入金融独角兽阵营。其创始人钱志龙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钱志龙曾经是阿里最早上市的B2B业务的总操盘手,2010年他辞去支付宝消费者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开始创业,4年后创立了消费分期平台“爱又米”。

  此外,蘑菇街创始人陈琪是浙大2000级计算机专业校友;挖财网创始人李是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毕业;in App创始人是浙大1998级国际金融毕业;bong智能手环创始人及CEO顾大宇是1996级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他们都是同时经历过学院制度和“阿里军团”的锻造,开始在新商业中崭露头角。

  巨头对于独角兽的“隐藏”培育和“潜在”孵化较为常见。除了“浙大系”,不少独角兽创始人,来自行业巨头中积淀了多年经验后离职创业的高管团队。比如,扩博智能的严治庆及其团队,都有8-10年的微软就职经验;涂鸦智能则是阿里巴巴的离职高管创立的团队;做智能医疗的碳云智能团队则来自华大基因(表8)。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被称为人工智能界的“黄埔军校”。百度前总裁张亚勤、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科大讯飞副总裁李世鹏、小米集团创始人林斌、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都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就职。

  由于信息不对称,出于信息共享的需求,“圈子”在高校中十分盛行,尤其是在对资本流动性和需求更多、信任成本更高的资本圈,以校友为纽带的圈子文化也成了高校创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某种意义上,信息的流通,让高校中的“圈子”在创富成功上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

  2017年10月,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将对兆易创新(603986)的投资所得全部股票捐给大学,价值1100万美元。邓锋的这笔捐赠巨款,源于9年前给校友朱一明创办的兆易创新5万美元投资,最后5万美元翻了220倍,给他带来了 1100万美元的回报。

  1994年从硕士毕业后,朱一明在的博士学习只持续了一半,就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分校电子工程专业深造。在美国博士读了一半,创业的又让朱一明去了硅谷。后在硅谷单片系统技术公司(MST)从事储存器芯片开发工作多年。

  2004年前后,储存器已经被美国和日本的各大企业所垄断。做储存器,意味着要做相关芯片设计,而半导体存储芯片一直都是国内半导体集成电的痛点。“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市场,但是没有一家自己的存储器设计企业,90%以上的芯片都依赖进口。”看好国内市场的朱一明,坚定地回国创业。

  早在2001年,大学从事高新科技创业的校友在硅谷创立一个组织TEG(就是后来的TEEC),专门为大学潜在的企业家提供扶持。于是朱一明找到了他的学长李军(TEEC发起人之一),用储存设计方案得到了第一笔1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在李军介绍下,朱一明又认识了时任科技园创业投资副总经理的1983级校友薛军。薛军承诺帮朱一明募集到1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他找到了1980级工物系校友罗茁。罗茁当时是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欣然答应投资200万元,邓锋投资了5万美元,李军等人的基金投了10万美元……最终,朱一明融资到92万美元。

  有了这笔钱,2005年,朱一明回国创办兆易创新,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颗移动高速存储芯片,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量产主流存储器的公司,打破了欧美、日韩、地区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形成了内地的自有产业链。2016年,兆易创新登陆A股,发行价23.26元/股,上市后连续18个一字涨停,开板价174.99元,以中1签净赚15万元成为当年的“打新王”。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助人一臂之力的邓峰,在自己回国创业时,也因校友身份获利。邓峰先是将北极光创投设在了科技园,而最初投资他的几家公司创始人,大多是邓峰的校友和硅谷朋友,最典型的是展讯的创始人陈大同。陈大同毕业于,是国内首批半导体专业的博士生,在硅谷工作期间同邓峰熟识,回国后创办了半导体公司展讯。北极光是主要风险投资人,而随着展讯上市(已退市)之后,陈大同则加入北极光,成为北极光的投资人。

  科研水平位居第一梯队的高校,凭借人才培养实力、研究实力和资本辐射力,成为孵化独角兽的一支劲旅,而其自身也从科技创富中直接受益,科技实现“量价齐升”。《中国科技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7年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合同总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合同数为9907项,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励金额大幅增长,2017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红利显著。

  中国自1978年,财富的创造和生发已经历两个阶段。在创富1.0时代,也就是1978-1998年的前20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重工业化、城市化、国退民进,因此,创富模式体现为实业造富、政策造富。受益于国退民进和MBO等体制变迁的政策富人,以荣智健(2003年新财富富人榜排名第一)为代表;反映传统制造业的兴起,长三角、珠三角乡镇企业繁荣的实业造富代表,包括美的何享健等人。制造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强劲发展最基础的发动机。

  而创富2.0时代恰恰孕育在科网泡沫的兴起、破灭和复兴之时。在这一时代,资本、模式与人才,成为创富的关键要素。一方面,科网造富奇迹,吸引越来越多高端人才投身互联网科技领域创业。另一方面,不少通过实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民营企业家,逐步开始转型资本玩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财富的高增长。

  历史进程与行业变迁俱折射于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之上。2003年,上榜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有79人,占了19.75%;19.25%的人来自房地产业,6%来自矿业,5.5%来自化工。这四个行业占了50.5%,折射中国当时正处于重工业化历程。2018年,不仅TOP2富人(马化腾、马云)产自TMT行业,人数占比也高达榜单的1/6,财富占比1/5,人均财富达到248.8亿元。

  伴随创富行业的变化,知识含金量越来越高,草莽英雄靠野心谋略就可逐鹿天下财富的再难重演。上榜富人的学历,从2003年一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到2018年只有17%不到的富人学历在本科以下。40岁以下富人,基本都是北大、等国内外名校毕业。

  互联网创富是过去20年中国创富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如今也已走到存量博弈的转折关口。过去单凭商业模式“一招鲜”的传奇已难以复制,共享单车的团灭即是。当模式可以抄袭,当资本不再稀缺,唯有科技,是纯粹的智力壁垒,无法实现简单跨越,以科技驱动的技术创富3.0时代正渐行渐近。

  在高校学霸的引领下,新一代科技独角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和爆发,201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显示,青年富人榜已出现了结构性变化。AI、高科技等新兴企业的年轻创始人,已经开始从数量上传统行业的富二代们。而今天这批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不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幅改写富人榜的格局,也将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