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净弘,字西归子,号净弘,祖籍山东,现居。曾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社美术总监,中华国礼书画院院长,人民书画院艺术创作院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
2015年作品《清凉幽静》入选苏风艺韵·全国高校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六届苏州高校教师美术作品三年展。
结识李净弘先生,还是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任上的时候,转眼已有七八年了。在各种观念、风格、形式、技巧不断翻新的当代美术界,李净弘先生陆续面世的一批批精妙的水墨写意画、山水画作品不断引起美术家同行和书画爱好者的关注。以至于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梳理近十年来中国画艺术发展、变化脉络时,以李净弘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注重继承发展传统中国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及其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日趋出重要价值的一部分,成为值得当代中国画学术界研究的艺术现象。
笔者并无刻意作为个体、个案的画家李净弘的意图,但李净弘先生高扬传统文人画和艺术旨趣,以扎实的国学根基和深厚的艺术素养,诗、书、画兼擅而令佳作叠出、每有新变,成为水墨大写意的大家已是不争的事实。李净弘现象的当非偶然,他之受人关注从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上说,体现了在当代文化艺术创新、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再发现与再创造所具有着重要关联,而这恰恰也是每一位矢志现代中国艺术的画家无可回避的,而需要,需要认识、参悟和解决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创新艺术” 的核心命题。
我十分喜欢净弘先生的书画艺术。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将走与他同样的艺术求取道,但是,净弘先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予我,予当代中国画界,相信也包括一大批珍爱中华文化并以此为荣的艺术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借鉴价值。
近年来,净弘先生应国家画院等专业机构邀约,开班纳徒授课,传艺布道、答疑解惑,景崇者众。净弘先生从一画始,笔法、笔性、笔意、笔趣,论述去浮、去薄、去软、去滑、去荒率,追求真气、书卷气、金石气、气、丈夫气。阐述墨法、墨气、墨韵、墨趣,横借书法之法的“” 、“攒捉” ,力避用墨之板、结、刻、滞,进而讲求艺术的 “生气”、“意气”、“静气”、“神气”。再由技论道,读书蒙养,生活历炼,气质变化,画品自高,“据德依仁,游心兹艺” 的道理…… 论文“画画为什么要读书“, “基于传统文化意识的艺术审美”等,纵论古今,学问凝缩,言简意赅,遍数历代名家名作,尽析书画艺术精华。兼叙夹议,海阔天空,充分解答了当今书画家需要具备文人画艺术之思想、才情、人格、技艺四要素之重要意义,提出了 “先做好文化人,才能做好书画艺术家” 的鲜明观点。又不拘形式,利用品茗聊天、小酌聚兴之机,因时因地施教;更以天南地北、旧事钩沉、昔日风物、名师趣闻、丹青轶事、文玩雅好之广博识见,随机示徒。在谈论交流中,使学生们了然事理、画理,增进才学,获益良多。
净弘先生精鉴赏,举凡器玉文物、书画碑帖,均能评识。加之其交游甚广,南来北往,鉴物识人,过眼无数。其皆能触及义理、阐宏发微,鞭辟入里、自圆一说,令信者悦服。临池之外,净弘先生饱游饫看,使他襟抱洞开、视野宽阔、博闻广涉、阅历丰沛。若言“功夫在诗外”,这些都作为学问和技艺的补充,渗化并润养了他的艺术。
净弘先生性平实雍和,非温非火,却急驱躁,不卑不亢;与人友善,与友事诚,与艺执敬。每与兄雅聚攀谈,其一袭中装,目光谦和、神情端和,虽举止斯文却透出内心耿介方斫。每言至兴起或酒酣微醺之际,虽侃侃而谈、皆有定见,然则从无夺人一筹之声势。诚如其言“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所谓法者,求之于形,体现于道,形于一画,万端。知画者,见一画而知其人,是中国书画魅力所在。” 真所谓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 是也。
净弘兄的书画艺术近年之在画坛声名鹊起,声誉日隆,引无数学子和同行仰慕,笔者以为其因有三。一者,净弘先生在研究、摹习、传承、出新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文人画艺术、品格、技艺诸方面,积数十年下功夫修持有成,而今斐然,令人敬服。二者,以来,中国昌明,经济长足发展,国力强势崛起,思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艺坛百花齐放,文化宽松使然;也与国人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源流之精深理解日深,艺术家致力于当代中国艺术创新发展,母文化之自豪心、自信心、自觉心、自强心日增有密切联系。传统文化精华在重新审视、重新认识国学之当下,在比较出各自特质、优长之差异,以及其于今日于未来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人画之艺术,新文人画之再复振兴播扬乃时势使然。净弘先生等辈艺术家衔命进取,革故鼎新,继承发展,乘风出岫,展露才华,当其时也。三者,净弘先生早年师从铸九、寿平,直追二石之风范,学养深实,源脉端方,气局纯正。中年历经颠沛离乱、迁变,并多年蛰居域外,欣逢盛世良时。其观文变,识人事,远近观国运、文运之颓败新变,每不自禁。其抱定旨,自觉深入中华文化学习,务求探其堂奥,又浸润濡染于传统艺术苦练,融通并蓄,兼糅慧悟,入出传统,始成今日之熔大写意与形式于一炉的艺术,可喜可贺。
净弘先生尚值盛年,无有数十年用功不辍,何臻今日之境?余深为其取得的成就而感佩,更以为,以其目今之学养造化、体魄,能与现代生活切近结合,彰显时代风神,只须假以时日,定能辟出另一番境界,余偕众同好共期待之。
艺术首先是美的呈现。那么什么是美呢?这个定义还有些困难。美学对美的定义是:当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简单说,就是我喜欢就是美。我国西部人以前常说“油泼面里头多放点葱花,吃起来美太太”,“美太太”是是美的不得了的意思,高兴的不得了的意思。另外,美学还提出一个发展的美学观点,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再吃油泼面再放再多的葱花,吃起来也不是“美太太”了,因为吃面已经不是需求。
艺术之美也是一样。但是艺术因为是层面的东西,所以相对来说,一些价值观是稳定的的,比如崇高,比如奉献,比如真诚,比如宽容,比如和谐等等。所以在最高艺术欣赏层面上,艺术作品的高度是得到的,比如梵高、毕加索,比如坦桑尼亚的木雕,比如我国的黄宾虹、的国画作品,虽然艺术风格各异,题材不同,但是艺者近乎道,天下大道是相通的。
既然美学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那么一件事物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不同时间段美丑是不确定的。同一个时代,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丑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融合与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花开富贵是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应该是从唐朝起盛行的审美,与唐朝雍容华贵的皇族审美息息相关。牡丹绘画是大众最喜欢的题材,也是很多大师的最爱,如白石老人画的最多的题材之一就是牡丹,王雪涛继白石之后,又成为小写意牡丹大师级人物。每每题款《大富贵》,藏家开心,艺术家也开心。这是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内容上的美。比如,松柏仙鹤寿桃都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与鹿被喻作福禄,配以寿星青松手捧寿桃,就是福禄寿。猫也有招财猫的形象。鳜鱼谐音为贵,所以画了鳜鱼送朋友也是送富贵,会很受欢迎。
白菜也是老百姓很喜欢的题材,它的寓意是百财。所以忻东旺老师画的一颗白菜,能拍卖几十万甚至更高,够买几十吨白菜的。同样的,题款青山胜境肯定不如鸿运当头、山高水长,福山秀水有受众。
吉祥话是我国各民族的特点。我们的山水画落款都喜欢福山秀水,源远流长,花鸟画题款花开富贵等,一幅葫芦图,题款是福禄,钟馗头上画一只蝙蝠,名为福在眼前,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等,这些都是受大众热捧的吉祥话,这些受众基本上是刚刚小康或是中层,刚刚开始买字画挂在房间里的人,基本上不谈笔墨审美和气韵生动,就落款这几个字,就可以吸引来不少热捧。白石老人画了无数丝丝绕绕的爬满金色绿色葫芦的藤蔓,每幅价值至少一百万。大家可以随时去画院去看看,白石老人的展览长期。
文化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尽管有时候,文化的来源是的。比如因为期间有人画了倒立的梅花,被人说成讥讽要倒霉,一哄而上艺术家,甚至引起梅花画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市场接受。实际上梅兰竹菊中,梅是四君子之首。另外,因为慈禧属羊,为了否定慈禧对晚清的,有一段时间被传说属羊的不好等等。一个流传一旦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文化,是一种稳固流传的最好的办法,但是也是一个诟病,让人欲罢不能,像是一阵风,所有人都被动得裹挟其中,如果以不吉祥来一个事物,效果是最快的。
这些都算是区域范围的,阶段性的。比如,荷花是很多人喜欢的题材,荷花的寓意是一团和气,同时也因为有周敦颐的《爱莲说》,荷花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的形象也是深入。但是相反日本人就比较忌讳荷花,说荷花是丧花,不吉祥。所以,艺术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国际化的艺术分享。
习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艺术是为群众服务的,号召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老百姓。所以艺术家创作要深入生活,多方位了解时代需求,并随时掌握群众意识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