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这些话白岩松听了会哭泣莫言听了会流泪杜拉斯听了说:我呸!

※发布时间:2018-4-29 4:39: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到了。想必各位朋友们早就已经摩拳擦掌,设计好整蛊方案,准备在今天大展身手了。不过,先别急着整别人,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你已经被整了很多年了?

  不信?翻翻自己朋友圈、微博转过的那些名人名句,还有那些年信誓旦旦当作论点论据写进作文的“X说”,你以为那些都是毫无水分,货真价实的吗?

  在2012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的中国籍作家后,莫言的作品,包括他本人,都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而网络上也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莫言最经典的X句话,读到那一句你心碎?”、“莫言告诉你的X个人生”、“莫言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些被疯转的“深度好文”中不乏有一些内容是真的出自莫言老师本人的著作,但更多的则是对网上流传已久的无主鸡汤、荤段子的再次冠名。而莫言老师在网友的不断夸赞下也不禁发出了来自灵魂深处的叩问——“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被网友们塑造成了“宝藏男孩”。在社会的热点事件中,总能发现他针砭时弊直指的评论。其中下边这段话被许多人当做至理名言,在网上流传多年经久不衰。

  当所有人都把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那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你们没有资格说我的勇敢是莽撞,是偏激,求真是,是幼稚。当那些兜售社会经验的朝我的梦想投来轻蔑一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还你一句,傻×!

  曾有记者向白岩松本人求证网传“白岩松语录”的真实性,他本人表示,其中一些话自己绝对没说过,而还有一些则确实是他本人的言论,可却被网友们,甚至加上了原创的上下文。

  这句铿锵有力的爱情宣言,顶着玛格丽特·杜拉斯之传甚广。然而,经常有书迷表示,杜拉斯的作品中并没有这句名言。其后,这句话的所有权又被归到剧作家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里。可惜,这却远非它真正的归属。

  也许,爱情对于我,不是爱一个具体的男人,与他朝夕相处,肌肤相亲,而是那种爱情产生的奇妙的对世界雾里看花的感觉,那种飞翔于平凡生活之上的奇妙的感觉和不死的愿望。爱情对于我,实在是生活中的白日梦想。

  而后,1997年余杰在发表期刊文章《杜拉斯:爱是不死的》中写道“爱之于杜拉斯,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一种甜蜜的创伤,一种疲惫的梦想。”

  2009年袁筱一在文章《最难的事》中为这句话又进行了加工,也是我们今天最常见到的版本:“小说的女主人公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爱是不死的》文章中对杜拉斯爱情观的描写,看起来确实很像对陈丹燕《绯闻》中那段话的高度总结概括,不过无论如何,它都不是出自杜拉斯本人之口。文章的题目或许是个项,让很多人都误以为它会是杜拉斯的言论。而杜拉斯本人的传奇性、爱情观,则让人们对此更加不疑。

  新京报:有网友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这句话根本就不是杜拉斯所言,而是出自你的小说。杜拉斯的袁筱一好像也曾为你辩解,但你对此好像不曾声张。

  陈丹燕:我无法别人的想法,也无意纠正别人的。世界很大,我不必管这么宽。况且,大多数的人是我不需要纠缠的。袁筱一为我委屈了,为我解释过了,就可以了。一个人在生活,大多都向往为自己生活,而不是为别人生活。所以,别人的评价基本上不影响我对自己的判断。不过,别人提供的丰富理解,并不是太坏的事。

  时常能听见有人感叹呐喊“人是生而的”,却忘了自己其实“无往不在之中”,然而后边还有“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何兆武先生译本)。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师们也时常用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学海无涯一定要苦作舟啊”。可庄子后边还说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说,学习嘛……还是要学的。但是试图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来获取无限的知识,那是一定不会成功的。而那些仅仅掌握了有限知识却无限狂妄,目空一切的人,我们只能在心中:马车越空,噪音越大。

  网络普及后,各种专门“打脸”我们年幼曾在作文中引用过的名人名言的贴子多了起来。然而,这其中也有打脸失败,甚至多次反转,至今很难得出的“疑案”。

  从2005年左右开始,这句话被普遍认为是,原因是有网友扒出爱迪生还说过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

  很多经历过填鸭式教育的人都情愿相信爱迪生这后半句名言的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搜索下爱迪生的维基语录,却只能发现这样一句类似的言论。

  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转发名人名言?想必这不只是应试作文带给我们后遗症,毕竟绝大部分朋友已经没必要积累好词好句了,名人效应或可作为理由之一。本来并不出众的语句,只因在波折号后加上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变得“值万转”了起来。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有偶像很正常,但是如果非要跟在他身后学人家的言行举止,就必然是东施效颦,丑人之贱态了。

  况且,在网络如此强大的今天,我们动动手指也能很快查证出那些网络热言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谎言即使被转发一万次,也不可能变成真理。我们大量阅读也不是为了,而是希望能拥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而如果一句话真的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或是填补自己的空缺,那么无论破折号后的人名是谁,它,这句话自身就足够值得你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