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方正中期期货总裁许丹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过去的一年,期货市场可谓收获颇多,有人称其为商品期货品种扩容的“60+”时代,有人划定为“国际化元年”,有人认为是商品期权崛起之年,但从行业的各项发展情况来看,应该称之为期货行业发展转型最迫切的一年。基于从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现阶段,公司发展乃至行业发展,应当重新定义,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当从衍生品市场发展角度重新定义中国期货市场;二是应当用金融机构属性重新定义期货公司;三是按照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赋予期货公司全牌照业务。
长期以来,期货公司可开展的业务较为单一,虽然近些年陆续核准开展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和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还不能够迅速促使期货公司更好地、更全面地服务实体企业和广大投资者;与此同时,对比证券公司的众多业务类型的全面发展,期货公司可为实体企业和广大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类型显得捉襟见肘。
在许丹良看来,现阶段,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期货公司也到了迫切需要转型的重要时期。“2018年末,头部券商发展有了一些新气象,例如以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为代表的券商,已经将证券经纪业务开始转型为财富管理业务,而我们期货公司能否实现转型呢?”就目前情况来看,可以预期在未来5年至10年,期货经纪业务仍将是公司主营业务中的最重要部分。
据了解,早在2016年方正中期期货就提出了财富管理业务的,时至今日,公司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转型发展。
许丹良指出,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实体企业,就是为了广大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客户的金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就是投资和融资。而现在,以实体企业的产业客户为例,其金融需求包括“采购、销售、融资(境内、境外、直接、间接)、投资(境内、境外)、管理(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等)”内容。可以说,当前或未来期货市场客户的金融需求从内涵到其外延都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期货行业与时俱进来满足广大企业客户的需求。
“期货风险管理业务将是行业发展最大的突破口。”许丹良指出,场内市场的发展已经逐渐丰富,而期货资管业务天然属性决定了短期内做大不现实,因此,场外衍生品市场将是期货公司最大的突围方向;从国际市场来看,发展空间巨大、更具活力的市场同样是场外市场。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近30年建设,上市期货期权品种60个,形成了覆盖有色、钢铁、煤炭、化工、农业、林业、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的衍生品体系,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许丹良指出,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以场内市场的变化为主,要实现期货公司利用场内市场来为实体经济提供各式各样的风险管理服务并满足实体企业巨大风险管理需求仍任重道远,期货行业能否发生质的变化关键在此。
他说,2018年《期货法》立法对期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关键窗口期,如果在大方向上对期货行业未来5年至10年发展没有一个清晰思的话,很可能不利于期货行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他在期货行业很关键的窗口期,提出3个重要:
第一,要从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中国的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了近30年,在服务于实体经济过程中,在整个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期货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足以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全部内容,因为实体经济对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更何况场外衍生品市场衍生出来的更丰富的对冲风险工具,需要期货行业研究透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思,期货行业不能自筑围困自己的藩篱,应争取更多的创新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甚至银行等金融机构结成广梦见躲藏泛的战略联盟,推动我国期货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二,从金融机构属性角度来看,需要重新定义中国的期货公司,期货公司是中国期货市场主体之一,是连接期货交易所和广大实体企业的中杻和纽带。要重新定义中国期货市场,满足投资者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需求,期货公司能够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另外,应允许期货公司直接获得代理境外期货业务牌照。
第三,从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径来看,需要赋予期货公司全牌照而非设立若干子公司。我国目前主要以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来服务实体企业对冲风险的模式不利于期货行业整体实力提升来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三农”。风险管理子公司在资本、技术、人力和内部管理能力等方面相比期货母公司均十分弱小,并且无法发挥期货公司的自身强大优势。同时,期货持牌业务和未来创新业务也应该直接由期货公司来开展和管理,期货公司在经验、资本、人力等方面均适于直接开展衍生品业务,具备丰富的衍生产品及服务的设计、销售、交易、风控和结算的经验,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促进衍生品市场的规范运行和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