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将化作人生财富

※发布时间:2017-6-16 14:34: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2月,杨德广先生在其70岁生日时,决定将其积蓄和房产捐出,筹集300万元,资助他曾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贫困学生……这种令人尊敬的并非无源之水,从《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我的教育人生》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坎坷经历、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

  上海师大前校长杨德广说:“我有一个的童年,一个的青年。我在大学里是个典型的贫困生。”他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生活的磨砺,造就了他坚毅、执著和勤奋的性格。他说:“立志、勤奋、惜时,是我人生的座右铭。要有一种奉献的,要有的毅力,要有抗干扰的能力,这是我前进道上的三宝。”他认为强健的体魄是人生的根本,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的岁月里,每天两次长跑,一年四季用冷水洗脸洗澡,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在担任上海师大校长期间,他骑自行车上下班,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杨德广说:“有人说校长骑自行车影响了学校形象,也有人说我骑自行车是在作秀,我一笑了之……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骑自己的车,让他人去说吧。”任校长期间,杨德广自己“约法十章”:不要学校住房,不要专车接送,不公车私用,不拿兼职费,不拿加班费,不参加旅游性会议和疗养,不到外宾楼吃饭,出差不乘软卧,不要他人代写文稿,不利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属谋。他的准则,在学校教师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杨德广先生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对于大学教育有诸多独到的见解。他不赞同大学仅注重楼房高、规模大、学科全的“高、大、全”形象,他认为大学应有“四大”——大师、大业、大度、大雅。他提出上海师范大学不要与名牌大学攀比,要安于本位,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体魄健、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本要求,以“德、艺、语、技”为特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崭新面貌服务社会。他认为大学就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索新知、勇于创新的,大学的根本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校长不仅要培育学生,还要培育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作典范,还要在教师面前作榜样。

  多年来,杨德广经常到学生食堂吃饭,习惯时常到学生宿舍走走,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他迄今还带研究生,他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看作“亦师亦父”,他给新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当代青年的历史”,阐述“立志、立德、立业、立言”的含义。在校长的岗位上,杨德广先生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办公条件。有一年春节初一到初七,杨德广骑自行车先后到37户教授家拜年,坦诚听取教授们对办学的,询问教授们生活的困难与学术规划。

  作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高校管理的校长,杨德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慧,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抓“大”放“小”,聚焦大事、处理难事,而小事放权放手让下级人员去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诸如要拨款、跑项目、批土地、开发新校区、购置教师用房、引进高层次人才等难度大的事情上,集中精力为学校发展扫平障碍、赢得机遇。当年他曾有个雅号叫“绿化校长”,他认为绿化校园美化是极为重要的,力排众议,带头捐款建立绿化基金,亲自植树种花。几年间,樱花园、知行园等十大园区相继建起,校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有教师评价说:“抓一座高校的面貌,从绿化抓起,这大概只是‘农民儿子’出身的校长才会有的灵感。”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杨德广认为“大学校长既要找市长,又要找市场”。早在1996年,他就提出教育经费不能全靠国家增加财政拨款,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努力形成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在任校长期间,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资融资办学实绩显著,显示出一个现代大学校长的经济眼光和经营策略。最近他的《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我的教育人生》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80万字的3卷本《杨德广教育文选》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杨剑龙 蒋进国 作者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