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以“面向未来的课程”为主题的《新课程评论》首届公益论坛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教研员、优秀教师共500多人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课程的建构、评价与发展问题。
2016年6月,全球教育创新峰会组织与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面向全球联合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该报告从29个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发布的权威教育文件中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认识与调控、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责任与社会参与等7大素养为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
12日,参与该报告研究的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公益论坛上介绍,21世纪未来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领域素养与通用素养两个方面。通用素养包括了语言、数学、科技、人与社会素养、艺术、运动与健康、信息、及财商素养;而领域素养则包含了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认识与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及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
而在9月,中国教育部项目组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刘坚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一端支撑的是“健全的人”,另一端联结的是“真实的世界”。中国基础教育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明显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相对表现不尽如人意,而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将近25年。
刘坚表示,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依然以学科为中心是不争的事实,而国际社会在对核心素养的追问中更加强调学生中心,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更加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学习。
他说,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修订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于是出现了物理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美术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热词。“各学科指向核心素养然后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与从核心素养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落实学科素养是两件本质完全不同事。如何避免把提出学科核心素养错误地理解为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性?如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这些都是课程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
那么,核心素养如何从一套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最终形成未来课程?这就需要将素养框架融入各地的课程设计中,形成一套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体系。
2013年起,山西省开始尝试“学案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介绍,“学案教学”就是让老师把教学任务作为项目交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方案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讲在课堂展示交流。例如让学生自己做家族调查、跨学科实验。在“学案教学”中,打破了传统以班为单位而改为以小组为单位;从课堂转变为研读学案;从记知识、做习题转变为读材料、做项目;教育评价也以质性评价和能力、态度评价为主。
“把素养通融于饭,而不是提炼为药。多吃饭,少吃药。”张卓玉说,山西省开展“学案教学”的3年以来,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表达、动手实践、大胆创新等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甚至学习成绩也好于其他。
杭州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就将儿童电影、财商、摄影、篮球等一批优质资源引入课堂,锻炼学生持续关注的能力。学校还把四季开设为主题课程,让学生折纸绘画、学习与花有关的诗词,穿上花裙子,用一个月时间研究“花”。
作为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的校长,武建谋从“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的办学中提出教师、学生、学校即课程。正因为在这样的人文影响下,10年以来,该校组织了89次青年教师培训,武建谋认为,课程即教师的成长。
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校长就把教育比喻成一场诗意的旅行,而行囊里要装着“情怀、担当、原创性”。
诗性教育的本质就是本真、唯美、超然,旨在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从口号落实到实践。柳袁照说,诗性教育是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做有生命质感的教育;做敢于摔跤的教育;做甘于的教育;做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做有一份迷蒙与神秘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诗性来消解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打破现实中的枯燥和,具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真诚、善良地对待一切。
另外,国际儿童图书展“金苹果”获得者蔡皋女士从大教育的视野分享了用美和致敬传统的人生。她强调教育和他人教育应持续终生,而人的趣味应在高处。
“这些优秀的案例在不经意间就把最重要的教育贯穿其中了。”12日,与会的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校长张萍对澎湃新闻()说,过去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总觉得自己都楚了,但是学生到底接收了多少,有没有培养出今后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这值得在当前教育实践功利化、标准化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们静心思考。
本次公益论坛由中南出版传媒旗下《新课程评论》主办,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协办。“出版与教育有着共同的,关注的都是人的品相的塑造。”《新课程评论》总编辑彭兆平介绍,创办这本刊物是希望打造一个朴素的、建设性的平台,凝聚教育界优秀思想,助力教育回归本应具足的沉潜和纯粹。
本文由325游戏 (www.325qp.net)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