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再玩粉丝经济中国影视行业就完了!

※发布时间:2017-8-7 14:14: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这两天,一份《2017年中国名人收入排行榜》在网上流传,当红小鲜肉鹿晗排名位居第二,仅次于范冰冰。前10位中,还有李易峰、吴、AngelaBaby、黄晓明几位常年毁誉参半的明星,誉的是颜值和个性,毁的是才艺水准。看着榜单上年入1个多亿的明星,一些网友开始心痛了,为什么没有老戏骨,为什么没有人民艺术家?吴刚、张丰毅们的名字什么时候能上榜?不公平。

  可演艺圈的公平并不是谁有本事谁有钱,而是谁红谁有钱。“红”和才艺、敬业度乃至品性都无关。正如前阵子演员在某档综艺节目中所言,如今的影视圈是“用明星的年代,不是用演员的年代,就是谁比较火就用谁。演员没有演技没关系,生活里有演技就可以了。因为粉丝是不会管你演的好不好的,他们只是喜欢这个人。”

  早在今年全国上,政协委员宋丹丹就怒批一些年轻的流量明星“一夜成名不懂”;上月小钢炮冯小刚导演炮轰观众垃圾的同时,直言小鲜肉“搔首弄姿”、“太娘”;曾在《甄嬛传》中饰演安陵容的陶昕然日前发微博表示自己“退出娱乐圈”,“顺带”了“会拍照片的就敢去演戏”的怪象。演艺圈老人新人的差评排山倒海,仍挡不住流量明星人气爆棚。

  粉丝追星,是有数据为证的。从2014年以来,鹿晗两度创下社交活跃度的吉尼斯世界记录。第一次是2012年9月10日,一条转发自曼彻斯特联队球迷俱乐部的微博获得了1316万评论,2014年8月19日拿下“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二次,是他个人微博累计线亿。

  什么叫流量明星?这就是流量明星。明星自身作为一个网络平台,PV、UV、DAU都是活生生的、线年初鹿晗和资本、新希望集团联合成立的清晗基金,都被肇始于42岁的资本创始人、鹿晗的“亲妈粉”王梦秋。

  鹿晗俨然成为IP,让我不得不承认,流量明星虽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但注意力最终真的可能为影响力。,除了鹿晗微博的天量数据、清晗基金的创立,还有鹿晗参演影视剧的低口碑和高收视率。无论是《重返20岁》还是当下最热的《择天记》,演技好坏无关紧要。《择天记》播放量一度突破2.1亿人次,和粉丝数完全成正比,被批得并不影响出品方胜局已定。

  《楚乔传》也是一样。曾被网民炮轰“滚出娱乐圈”的袁姗姗、赵丽颖,前者靠TED和马甲线成功公关,后者靠《花千骨》扭转颓势,被粉丝亲切称呼为“颖宝”,如今有差评如潮的《楚乔传》再度,赵丽颖夯实了流量花旦地位——竞争激烈的娱乐圈,没拍过几部烂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流量明星。因为,只有流量明星不会因演技、人品和敬业度被投资方质疑、被换角,名字就是资本。

  钱多、事少、演技差,是盘踞在流量明星头上的三座大山。此前网络多次爆料,有的当红小鲜肉,拍戏片酬一天上百万,几乎有一半戏份用替身;有的制作真人倒模、人皮面具让替身帮拍戏;还有以《孤芳不自赏》《楚乔传》为代表的PS抠图式“表演”,林林总总让开眼界。

  演员张光北说过,自己出演的某部戏中有一位年轻演员自开拍到杀青都没出现过,“全部是替身”。、、李雪健说,一些年轻演员演戏不背台词,全靠念数字“1234567”,后期用配音了事。评价“太恐怖”,陈宝国直呼“不要脸”。成龙接受采访时提到,有的演员业,打戏都拍完了,才过来拍两个镜头喘喘气装样子。这些爆料到底在影射谁不得而知,刘诗诗、徐璐、颖儿、李易峰都曾是被质疑“业”的对象,恐怕只有与之共事过的人才知道。

  综合实力派的评论来看,流量明星徒有其表、没实力、业、素质低的形象呼之欲出。平心而论,“谁比较火就用谁”是客观评价,但说“会拍照片的就敢拍戏”、流量明星都“不懂”肯定有失偏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让粉丝评价自己的偶像,谁不会举出一百条理由证明偶像内外兼修?

  在我印象里,2010年是分水岭。2010年之前,明星片酬并不占据影视制片的主要部分,从2010年之后,明星片酬一飙升,尤其是2016年爆炸式增长。一线万元打包价起步,号称《甄嬛传》续集的《如懿传》中两位主演的薪酬达到上亿。对比娱乐圈小鲜肉动辄千万的片酬,火爆荧屏的《人民的名义》四十几位老戏骨的豪华阵容,全剧总投资却仅有1.2亿。

  这种变化,与社交在中国的发展一脉相承。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帮助小鲜肉成为超级明星,给他们提供了整合各种资源、盘踞各种平台为自身“注意力”变现的机会。

  进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时代,那些出口韩国转内销的明星,带着逃离韩国演艺圈严苛的生制度的个人故事归国,而后人气爆发,魅力远超E.X.O和super junior时代,如韩庚、鹿晗、吴。

  与其说他们红透半边天是因为实力,不如说是赶上了明星制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最好时候。明星制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形成的一种以强调演员明星为主、电影为辅的商业手段,1910年劳伦斯成为第一个偶像明星,了明星制的全盛时代。对于电影这种一次性文化消费品而言,明星的个人号召力是票房的,围绕着明星和电影的周边衍生品更是一种可观的营收来源。

  随后,明星制成为全球普适的影视产业盈利模式和娱乐文化样板。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社交更是为明星个人影响力的变现提供了最快捷、最丰富的变现渠道。吴刚、张丰毅们辛勤耕耘几十年,浑身都是戏,抵不过社交时代的小鲜肉。

  随着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以泛娱乐为重要构成的文化产业走势看好,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影视。博纳影业集团的董事长于冬2014年时豪言,“将来所有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2015年有业内人士提醒,粉丝经济和IP经济可能会对传统影视公司带来冲击,后者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两年过去了,他们的话一语成谶。乐视影业、合一影业、爱奇艺影业、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企鹅影业在电影投资、网络剧、艺人经纪方面发力,将市场瓜分得七七八八,国内影视剧已经被粉丝经济、IP经济牵制了。《人民的名义》这种大剧当初不就差点拉不到投资么?

  美国电影发端于19世纪末,中国电影比之晚了二三十年,从剧本、特效,题材方面等实力而言差距则至少在50年。比如,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科幻片、魔幻片,动画片水准也差强人意,当年《宝莲灯》大张旗鼓地宣传,上映后被证明仍在“志大才疏”之列,《大鱼海棠》和《宝莲灯》一样,格局设定太大而故事太小,力不从心。中国电影的根基不稳,就过早陷入迎合受众的时代——这就是进军影视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用烂剧本、烂演技的流量明星所做的事。

  悲观地说一句,如今的中国电影甚至比不上《庐山恋》、《西游记》年代。有影迷哀叹电影被工业化,什么是工业化?知乎上有网友认为,电影工业化就是“从拍自己想拍的,到拍观众想看的”。这种看法,我部分认同。认同的是,不单单是影视行业,整个内容产业都发生了从“表达自己”到“迎合受众”的转向。不认同的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用明星社交上的粉丝数字、用大数据就能判断观众喜好,就能拍出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果真如此,怎么解释《择天记》《盗墓笔记》《孤芳不自赏》低至4.0上下的评分?

  影视剧投资人和导演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粉丝经济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并不直接创造人文价值。电影快餐做多了,还会带来负面效应。

  当投资人用流量来大众时,大众也在。用流量明星拍电影,是一次新的“文化迎合”。几年前,有一位擅长抖机灵针砭时弊迎合大众的高手,韩寒。当时,我们还会因为怀疑韩寒作品被而掀起“倒韩运动”,竭力搜索分析韩寒究竟有没有被,不惜推倒一个全民偶像。

  如今,明知道一些小鲜肉业、演技差,却再没有人跳出来,偶尔出现的,都变成明星甲和明星乙的粉丝恶斗。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和非的边界,似乎围绕着明星发生了改变。我不知这是“庸众的胜利”还是的退化,但是能感受到越来越强的反智情绪和一种恐惧,因为想到了那段话:“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

  推荐: